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出现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上时,你是不是突然很想唱国歌?青蒿素的发现受到国际的高度赞扬,你是否知道其治愈的疟疾曾经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本期“小医生笔记”带你浅探本届诺奖的意义所在。
感染疟疾是什么感受
这是和疟疾有关的第四个诺贝尔奖了。1902年,毕生研究热带疾病的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因发现疟疾通过蚊虫传播而获奖。1907年,法国医生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因找到了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而获奖。1948年,瑞士化学家赫尔曼·穆勒因在DDT杀死昆虫、控制疟疾等虫媒病中做出重大贡献而获奖。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在发现并提纯青蒿素这一抗疟神药的过程中做出主要贡献而获奖。
生活在中国发达城市的你,也许并不能理解身患疟疾意味着什么,也不能理解在遥远的贫穷国度有2亿人感染疟疾意味着什么。关于感染疟疾的切身感受,比尔·盖茨在个人观点网站盖茨笔记上曾发文描述:“当我感到好像闪电穿过我的腿时,我再也睡不着了。然后这闪电穿过我的身体,到达我的脑袋。这样的头痛、全身疼痛,以及冷得打寒战,几乎是你所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程度了。这种感觉就像我正在被电脉冲抢扫射着,并且几乎没法控制我的动作,这太痛苦了,我觉得我就要死了。”在这种状况下,你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了。所以,贫穷地区遭受着疟疾的摧残,而疟疾反过来让这个地区更加贫穷。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2000年以来,疟疾死亡率在全球下降了47%。但是,根据2014年12月发布的最新情况估计,2013年仍约有1.98亿疟疾病例,有58.4万人死亡。2014年,97个国家和地区有持续性的疟疾传播。
在广大的第三世界,疟疾真实地夺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平等的生命。
消灭疟疾需如何努力
影响半个世界人口的疟疾,仅仅是通过小小的蚊子传播;而正是因为蚊子的随处可见和不值一提,疟疾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让一个体壮如牛的人无奈倒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因蚊子丧生的人数达725000,是鲨鱼、鳄鱼、蛇这些看起来凶神恶煞的致命动物所不能比拟的。蚊子能传播的疾病很多,其中最严重也最广泛的便是疟疾。也许大部分人都小看蚊子了吧。所以,想办法对付蚊子,是消灭疟疾的一个重要方式。
可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疟疾也是肆虐不起来的。疟原虫在蚊子体内待的时间远没有在人体内的时间长;蚊子所能波及的范围,也远没有人类活动所能涉足的范围广。
人们在考虑到对付蚊子有困难的情况下,针对人体会考虑更多手段。像大部分传染病一样,科学家们在研制对抗疟疾的疫苗;像大部分其他寄生虫病一样,科学家们在寻找抑杀疟原虫的药物。疫苗还在临床试验的阶段,药物却已经覆盖了数个年代。人们对药物的开发和研制,总是和病原的进化和耐药进行着争分夺秒的比赛。抗疟经典药物奎宁等在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受挫下,青蒿素出现了。当非洲、东南亚等地疟疾司空见惯时,中国的青蒿素成为疫区自行取用、互赠好礼的特效药。青蒿素所治愈的人,以及未来将继续治愈的人,数以千百万计。它带给第三世界感染疟疾病人生存希望,用“伟大”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也让诺贝尔奖为之青睐。
首获诺奖有什么价值
屠呦呦因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不同人有不同的关注点,不同方有不同的争论点。刚开始着手研究抗疟药物的时候,屠呦呦只是一个实习研究员。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着“文革”的动乱,有着知识的摧残;有为了国防而下达的“两弹一星”任务,也有为了战争而设的“523”抗疟药研发任务。那是一个追求集体泯灭个性的年代,那是一个集体意识高于个人意志的年代。屠呦呦在2011年因青蒿素获得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时,选择用沉默对待一切可能发声的机会,直到2015年诺贝尔奖对她抛出橄榄枝,她才再一次高调地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地铁上、街道上。诺贝尔奖表彰了她在青蒿素这个中国科学家的集体结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
有人说,三流的科研环境如何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有人说,一个“三无”科学家如何获得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类诺奖;有人说,这样的集体成果为何只有她一个人获奖;有人说,……当你了解到中国当时的社会国情,了解到国内院士评价体系,了解到科研奖励体制的中外差异,了解到屠呦呦本人在青蒿素研制过程中的决定性贡献,了解到这一成果对中国和国际的意义,或许就不会想去纠结那么多“为什么”,而是关注于这次久违的诺奖带给中国科研界的“启示”和“振奋”。
诺贝尔奖不是为了给谁“正名”,而是对谁“认同”,对科学家曾经呕心沥血的付出一个“肯定”,对科学为整个人类和世界谋福这样的理想一个“支持”。即便不是科学工作者,普通百姓也知道诺贝尔奖是国际上的大奖,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孤芳自赏的工具;它颁奖给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鼓励善良博爱伟大的集体事业。
记者手记
尽管今年的诺奖和过去几十年的疗效肯定了青蒿素的抗疟作用,然而已经有发现对青蒿素耐药病例的报道。生物学上的事,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无时无刻不上演着。科学,是一条不归路,是一条不断斗争的路。诺贝尔奖,等待下一个“屠呦呦”,等待下一个拯救世界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