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四维/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说赫哲话,唱伊玛堪,玩叉草球,做鱼皮画……丰富多彩的赫哲族传统文化面临消亡危机~~~
说赫哲话,唱伊玛堪,玩叉草球,做鱼皮画……丰富多彩的赫哲族传统文化面临消亡危机~~~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赫哲话,唱伊玛堪,玩叉草球,做鱼皮画……丰富多彩的赫哲族传统文化面临消亡危机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课
也要把赫哲文化传下去
陈静 杨应葛 俞晗之
■ 葛德胜留下的笔记
用鱼皮制成的赫哲族图腾
葛玉霞热情介绍伊玛堪的服装配饰
擅长捕鱼做鱼的尤晓坤是赫哲族,但不会说本民族语言
尤雪松介绍鱼皮画
刘志红介绍店里的鱼皮画
■ 采访时,葛玉霞大方地跳起了民族舞蹈
■ 伊玛堪传承人葛玉霞展示民族服饰给学生试戴
  陈静 (上海大学) 文 杨应葛 俞晗之 (上海大学) 摄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起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市。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使用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在赫哲族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有困难、有疑惑,也充满希望。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伊玛堪”传承人葛玉霞说:“这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重视,我们本民族也越来越重视,所以传承民族文化,我们信心百倍。”

  “父母没教过,咱也不想学”

  进入饶河县四排赫哲乡,道路两旁常出现一些鱼馆的招牌。“小把头鱼馆”的蓝色招牌并不显眼,蓝色塑料开始退色泛白,饭馆门口的墙上钉着一个黄色金属挂牌,印着两行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食鱼习俗’传习基地”。

  鱼馆不大,开业六年,正厅可坐两桌,墙上挂着一些简单的鱼皮画装饰。店主尤晓坤是赫哲族人,鱼馆最有名的是“全鱼宴”。

  赫哲族是渔猎民族,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尤晓坤就是村里的捕鱼能手。他回忆,父辈那时候,村里有一年一度的打猎盛会,常打些熊、野猪、鹿、狍子等。

  “老一辈不会种地,传的手艺就是打渔,让我去种地,也不行。”尤晓坤不想丢掉前人传下来的捕鱼技艺,但仅靠捕鱼,难以维持生计,于是他开始经营这家鱼馆。

  除了捕鱼,他还非常擅长一项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叉草球。

  叉草球源于赫哲族原始的渔猎生产生活,是祖辈为培养孩子们叉鱼的兴趣,开展的一种集娱乐和提高渔猎生产技能于一身的体育活动。

  熟练掌握两项民族技艺的尤晓坤,不会说赫哲语,也听不懂。村里人都讲汉语,会说赫哲语的极少。“祖辈在那边说,父母没教过,咱也不想学。”尤晓坤回忆,父母讲话时也是汉语和赫哲语混杂,“有时讲着讲着就听不太懂了”。

  现在,能讲赫哲语的人极少,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截至2002年10月,94.26%的赫哲族人已转用汉语,赫哲语濒危。

  赫哲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特别盛行说唱艺术,基本形式有四种:伊玛堪、嫁令阔、说胡力、特伦固。说唱艺术中涵盖了大量赫哲语。伊玛堪传承人葛玉霞在教徒弟的过程中深有体会,“有的人觉得,学了和我没什么关系。”

  她总是用自己举例子,遗憾没有跟父亲好好学习。她的父亲葛德胜早先在乡里教伊玛堪,也要葛玉霞学。“那时不愿意,现在可遗憾了。”父亲在世时,葛玉霞只学了一部伊玛堪《美丽的家乡》。

  “现在想唱,还真来机会了”

  葛德胜是最著名的伊玛堪歌手之一,妻子去世后,他一直和女儿一起生活。

  一个星期天,葛德胜在扫院子,葛玉霞在院子里沏茶,生产队长带着一群人走了进来,打破了小院的宁静。

  来者是黑龙江民间文化研究所抢救组的成员,一进门就握着葛德胜的手:“现在会唱伊玛堪的,据说只剩您了。葛老,请把您会唱的伊玛堪都唱出来。”

  彼时,葛德胜已多年没开过嗓了。他一愣,眨眨眼,点燃一支烟,站在门口默默吸完,然后走进屋里喝了一小盅酒。又回到院子,深吸几口气,才走进屋子里。

  “你们既然来了。我那么多年不唱,也不知道能会多少。就先唱个小部头的。”

  一部唱完,葛德胜的声音又响起,是研究所拿着小录音机在回放。老葛没见过录音机,震惊地问:“啊?那是我唱的吗?”

  “葛老,您退休了,一定请把这文化留下,给后代留下。让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李主任的话让葛德胜深受感动。

  抢救组的人走后,葛德胜对女儿说了三句话,让她至今铭记:“1937年日本鬼子进部落,要把我们赫哲族灭了,那时没心思唱伊玛堪。后来‘破四旧’又不能唱伊玛堪。现在想唱,还真来机会了。”

  葛玉霞不自觉地模仿父亲当时的语气,自己也哽咽了:“用心对待、尊重自己的民族,民族文化就处处都在。”

  因为政府及时抢救,留下了不少葛德胜唱伊玛堪的录音,葛玉霞的学习也是从这里开始。听一句,记录一句,跟着唱,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村里的老人。不管再忙,她每天都会把父亲的笔记拿出来看看,否则“就觉得这一天过得没意义”。

  2011年,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传习所,葛玉霞开始授课,向更多人传播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传习所现有27个学员,每周有两堂课,周五下午走进社区,教大人;周日中午走进学校,教孩子。传习所里,学生们都会简单的赫哲问候语。

  每上一节课,政府补贴老师300元,学生30元。采访过程中,葛玉霞多次提到了政府的支持。“要感谢国家给那么好的政策,国家重视了,我们赫哲人更得重视。”

  “传播民族文化,非常艰难”

  传习所成立之初,葛玉霞就动员侄儿侄女都去学习。

  第一天开课,到的人蛮多;第二天,只有侄儿和侄女到;第三天,连侄儿也不来了,只剩侄女葛艳秋一个学生。她走上讲台,按备课流程,写单词、写句子、注音标,一词一句地教了两个多小时。

  葛艳秋心疼得留下了眼泪。“小姑啊,你别这样给我讲,告诉我怎么念就行了。”她至今没缺过一节课。

  葛玉霞在伊玛堪的教学中花足了心思。给学员们发笔、发本,每次课后都让他们记下五个或十个单词,第二天上课时先复习,再讲新课,还要点名提问。

  学员有时能勉强答上来,有时不能,有时虽然会答,语调却错了,但她坚信:“只要愿意来,我就有耐心想办法教会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赫哲语,她把十个数字的读法编成歌,带着调,边唱边教,学员就容易记住。

  “传播民族文化,非常艰难,得有人耐心引导,否则他们不愿意来。”

  在葛玉霞的努力下,传习所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观望的多了,旁听的也多了,慢慢地,观望的变成了旁听的,旁听的变成了学员。

  传承人在赫哲族民族文化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作用,鱼皮技艺传承人尤雪松是赫哲工坊的第三代传人,如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项目,她也会去讲课,开班需要鱼皮和工具,她都免费提供。

  赫哲工坊的鱼皮画销售不景气,她和丈夫依然坚持开店。“因为这项技艺传承的毕竟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赫哲族的文明是渔猎文明,历史上的赫哲人以渔猎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鱼皮缝制的,素有“鱼皮部落”之称。从原始的捕鱼、食鱼、穿鱼皮服饰到如今的养鱼、赏鱼、画鱼,用鱼皮制作各种服饰、工艺礼品。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饶河有两家鱼皮画工作室,一家由赫哲族鱼皮画技艺传承人尤雪松所开,另一家则是汉族人刘志红开设,她曾在尤雪松的工作室工作过。

  刘志红是在四排赫哲乡长大的汉族人,受赫哲族影响,她很喜欢吃烤生鱼片,赫哲语叫做“塔拉哈”,把鲜鱼放在火上烧烤,半生不熟,用盐一拌即可食用。

  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别人做鱼皮画,她印象非常深刻。“神奇,真不可思议。”她那时还小,不敢吭声,站在旁边静静看别人做了几次。后来在政府的组织下,她开始摸索学习,技术成熟后还开起了店。

  尤雪松也会为刘志红提供帮助。“她需要什么东西可以来找我,我们积极支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建生态园区,做精品旅游”

  在传承和发展赫哲族文化的过程中,尤雪松认为,首先赫哲族人得提高思想认识,要有危机感,只有主动作为,民族文化才有希望。“学习方式很多,我们建了微信群,有老师在里面讲课,还有网站,设计了交流、比赛、汇演等多种形式,提升大家传承文化的认知感和紧迫感。”

  同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俗。

  在遥远的年代里,赫哲族先民为祈求出猎吉祥、狩猎丰收,在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举行隆重的萨满鹿神舞,赫哲语叫“温吉尼”,为山民消灾祈福。1986年6月28日召开了“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1988年6月定名为“乌日贡大会”。

  “乌日贡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历时2至3日,地点在同江市与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区之间交替。节日的白天主要是体育竞技,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射箭等,都与赫哲人的渔猎生活有关。

  “乌日贡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每年的乌日贡节我们都搞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民俗,反映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葛玉霞最担心的是,下一代人能否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在节日时召集赫哲族热爱民族文化的人们一起敬河神、一起敬山神。

  尤雪松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一个生态园区。把会民族语言的老人尽量集中起来,园区中可以捕鱼,鱼肉可以吃,鱼皮用来做工艺品,饭后可以观赏萨满舞,走的时候还可以带上一些鱼皮技艺的工艺品。“把园区做成一个精品旅游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到黑龙江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后,对赫哲族产生了很大的鼓舞。尤雪松说:“国家都这么重视我们民族,我们自己要有危机感,还要有自豪感,同时也要有紧迫感。像你们这些远方的客人都这么关心赫哲族,那我们本民族的人,更没有理由不把文化传承好,不把民族文化的抢救工作做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5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6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8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大咖秀
   第10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爱美丽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追剧迷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课 也要把赫哲文化传下去
打造乌苏里江边的“东方红”
大学生版第四维/大学城06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课
也要把赫哲文化传下去
2017-03-15 2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