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两个家庭背景和身份截然不同的年轻人关雨波与成丽雯的爱情故事。全书以两人的爱情为主线,通过男主人公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山村生活,也表现出作者对纯真年代的缅怀。
同名歌曲听了无数遍,对书只闻其名,未见其字,便已觉纯真。我很喜欢一张插画,名叫《古镇情侣》。乍一看,只有幽深街道,仔细看,才能见到道路深处模糊不清的两个人影,很难分辨究竟是相偎相依,还是保持着距离,很有意思。
看到第28页,出现全书最让我神往的一句话:“影随俪从,终老是乡”。在这一页停留许久,反复品味。书里出现的几首诗,风格都比较骚柔,青春的诗篇总是充满了爱与哀愁、疼痛与伤感。野夫的现代诗,押韵,对仗,有古味,明显带有格律诗的烙印,读来非常舒服。
关雨波和成丽雯的爱情故事,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实在显得太过渺小。时代、阶级、身份,无一不在影响着爱情的走向。全书看至一半,我猜男女主人公定会重逢,最后却不会在一起,但心里还是隐隐希望,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
野夫的语言是本书最大的利器,序言中所说汉语的“两极性”多少有些晦涩,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野夫遣词造句在平实与华丽之间切换自如,无缝对接。这一点在对男女主人公犹豫彷徨的描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野夫对人物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反而让我有些模糊了对那个时代的感受,不由自主把思绪拉回到自己最纯真美好的时光,同样小心地试探,同样猜不透的心思,同样在面对离别时无法再隐藏的心迹。
真正感受到时代烙印的,是两人中年重逢。过去的离别,丽雯是为了成全,重逢后再度离别,依然是为了成全。“成全”,对当今的“爱情”来说,似乎已很陌生。爱也匆匆,恨也匆匆,恍惚间甚至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
看到尾声,想起曾和一名古籍书商坐在市区一条偏僻弄堂里小酌。几碗黄汤下肚,他的眼神有些迷离,缓缓吸了一口烟,说起自己曾经是个诗人,考上大学后离开了家乡,与初恋女友相约几年后在家乡的河畔吟诗作对。当他如约而至,初恋却没有现身,再后来,他听闻初恋早已离世,从此孑然一身,从本世纪初到了如今。
雨波和丽雯也阴阳永隔,好在还有一个女儿,感情有了新的维系和延续。丽雯的去世,给我带来一种真实感,如果结尾是她带着女儿和雨波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小说的吸引力确实会打折扣。我想了很久,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见不得人好”的心态?大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太多过去在各种言情小说中所没有的残缺和悲伤,就像那个书商。于是,慢慢体会到了残缺的凄美,很多时候更胜团圆的完美。
读毕全书,其实没有那么多对时代的感慨,也没有过多对伟大爱情的赞叹,只觉得这是一曲两个人的挽歌,是许多人的挽歌,也是一个时代的挽歌。挽歌确实很美,可毕竟已逝。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很强烈的感受,我确实很想尝尝书中所说的,那去了火气的苞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