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陆续出台了禁止外卖、禁止打包食品进校园的规定。问起其中理由,答案基本都是外来食品存在安全问题、一次性餐盒不利于环保等。学生们大多对此表达不满意见:学校食堂不能满足自己的就餐需求,外卖提供了一个省时省力的吃饭捷径,为何学校要禁止外卖?当外卖遭遇高校禁令,学生与校方就此“吵”了起来。
堵住外卖,堵不了学生的心
大学生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叫外卖呢?根据调查,学业繁忙时期,学生一般会选择叫外卖或让同学帮打包东西回宿舍吃饭,以避免在食堂排长队打饭。由于食堂饭菜的花样不常翻新,不少吃腻食堂的学生也会选择让口味多多的外卖打开自己的食欲。当然,常吃外卖也会助长学生的惰性——许多大学生周末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睡觉睡到自然醒,然后点份外卖,下午在寝室刷剧打游戏,直到夜深人静。
为改变学生颓废的状态,日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发布了《关于不允许一次性餐具、餐盒进入校园的通知》。通知称,11月1日起,为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卫生,学校将禁止外卖及一次性饭盒、塑料打包袋进入宿舍。消息一出,便有学生在网上吐槽,中午在学校食堂排队吃饭的队伍很长,打饭窗口像春运的车站购票窗口一样。禁令出台,但食堂设施并没跟上,这让不少学生认为禁令对自己生活造成不便,一时间适应不过来。
事实上,让学生颓废一整天的根源并不在外卖,问题原因缘于学生的自律性比较差。校方通过禁止外卖入校,达到改变学生“懒癌”的目的,难免治标不治本。一些学生会想办法采取偷带外卖的方法进入宿舍,宿管员阿姨表示管理难度很大。曾经,有女生针对自己学校的外卖禁令,想出了站在宿舍窗口用绳子把楼底下的外卖吊上房间的方法,可笑之余又引人深思。
学校食堂,想办法全面提升
最近在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三食堂亮相的一种智能餐盘系统,让同学们不再感觉排队打饭像在赶春运了。用餐的同学根据自己口味,将不同餐盘盛放的菜品拿进托盘,结账时只要在结算台上一放,托盘里的菜品数量、总价金额就立刻在终端上显示出来。学生拿出校园卡轻轻一划,整个结算过程在“滴”的一声中瞬间完成。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学生就餐的效率。
想要彻底解决外卖引发的环保问题、学生懒惰现状,高校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方式,而是要用心疏导,从源头解决这些问题。有人建议,第一,让外卖经营者加强环保意识,提供可降解的、安全的环保材料;第二,学校食堂加强创新,在时间、排队方式、菜式选择等方面提供多样化探索;第三,鼓励学生在食堂吃饭,加强对学生在环保意识、良好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工作处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食堂已经开始着手增加就餐桌椅和售卖窗口的数量,同时计划开设24小时就餐窗口,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需要。
学校作为管理者,其管理理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应向民主、学校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和协商的管理方式转变。学校与其对外卖严防死守,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加强食堂饮食的管理,提高饭菜质量,在合理范围内降低成本与价格,塑造一个和谐、欢乐的校园。有时候,劝说和疏导可能比强制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