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在同一个图书馆自习,在同一个实验室做科研,在同一个体育场上踢足球……近年来,随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文化多元的国际学生来到上海海事大学留学,并与这里的中国师生友好相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跨文化交流。这群来华求学的异国学子,用自己的努力,在“海大”写下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和求学故事。
穿汉服诵读中国诗词的“阿杜”
阿杜,是同学们对来自巴基斯坦的Abdulsamad的亲切称呼,他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杜文康,是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四学生。这位在上海生活将近5年的小伙子,保留着很有伊斯兰人特色的络腮胡。
据阿杜讲,来中国前,他已经在自己国家一所很好的大学读大一,当年放弃国内大学来中国留学,让父母有些不能理解,但他还是说服亲人,毅然来到中国。“小时候认识一个会讲中国话的人,觉得汉字很神奇,中国对我充满了很大的吸引力。”阿杜说,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非常着迷。
今年11月19日,阿杜代表上海海事大学参加了“隽永诗文,友谊之歌”上海市2017年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赛暨展演活动。舞台上,阿杜一身汉服装束,朗诵了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诵读,充满了蓬勃豪迈的激情,举手投足间传递出悠扬的古风古韵。阿杜出神入化的演绎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给评委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获得了人气选手优胜奖。
在学校里,阿杜还多次担任国际文化交流节主持人、留学生圣诞节晚会主持人等。2016年,阿杜在上海市留学生演讲比赛上,用汉语演讲的“我喜爱的中国”,荣获第2名的好成绩。“与中国学生在一起上课,有很完美的学习语言环境,让我在汉语和专业学习上突飞猛进。”
据阿杜的指导老师郁梅介绍,阿杜十分勤奋,特别爱提问问题,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谈起在中国将近5年的学习经历,阿杜称,为了学好汉语和专业课,他除了与海大师生多交流外,平时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阿杜特别感谢上海市政府为他提供的奖学金,也特别感谢这些年教他的每一位中国老师, “他们非常认真,总是耐心地帮我解答每一个专业上的问题,在生活方面也非常关心我。”
通过诗词朗诵大赛的平台,阿杜又结识了来自上海各高校的更多优秀留学生,在交流中,他发现这些留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这给了他更大的动力和鼓舞。“他们能做到的,我相信我也可以。”
阿杜表示,虽然留学期间遇到了生活上、学习上的一些困难,但是学校的师生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美丽的海大校园,让他有了家一般的感觉。当谈到有个别留学生,由于语言问题,中途放弃学业时,阿杜来了一句很地道的中国话:“既来之,则安之。”他表示,会用各种努力,克服一切的困难。
这几年,阿杜还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风情。“非常喜欢中国,如果让我现在再回国,我倒是感觉有些水土不服啦。”阿杜幽默地说,中文也给他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假期的时候,他给好几家中国公司打过工,主要是驻巴基斯坦的中国公司,他负责接待公司、翻译、市场考察、寻找合作伙伴和货源等。
明年,阿杜就要毕业了,目前,他一方面在一家公司实习,希望能走进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一方面也开始谋划今后的人生。“我是学习物流管理的,走出校园,我想让自己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专业人才。”阿杜说,自己非常荣幸能在中国政府推出“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政策的时期,来到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留学,这里将成为他今后人生的新起点。
“武艺超群”的袁超
来自智利的留学生David,是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大三学生,中文名叫袁超。这位14岁就迷上中国功夫的小伙子,没来中国前,曾跟着一位在中国学过武的教练习武,并通过视频自学武术。高中毕业后的袁超,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201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一年汉语后,于2015年来到上海海事大学就读。
酷爱武术的袁超,一入校就申请加入了校武术队。几年来,在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与队友的不断切磋中,袁超的武艺大增,随校武术队征战大江南北,到北京、佛山、青岛、海南、徐州、贵州等地,参加各种武术比赛。在今年11月举行的“2017年上海市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袁超蝉联男子长拳冠军,这是他继去年在此赛中夺冠后再次获奖。作为外国学生,他高超的武术表演,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中国功夫博大精深,我的教练非常好,武术队的队员都很专业,在海事大学学习非常开心。”袁超说,上海海事大学校园很漂亮,学习环境很不错,他从同学和队友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虽然在上专业课时,有时会因语言的障碍,听讲有些困难,但课下老师、同学都会积极地帮助他。
据校武术队教练孙金勇介绍,袁超平时训练非常刻苦。每周都会保证到武术馆训练4次,每次训练至少两个小时。袁超也坦言,自己平时不是在教室里,就是在武术馆里。
在中国生活几年后,袁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武术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袁超说,他不仅在中国实现了自己的功夫梦,也有更多机会学习了太极拳、棍术、传统拳等中国武功。“太极拳讲究对身体、情绪的控制,教会我面对复杂情况时仍有良好的心境。”袁超觉得,与养生、健身比起来,习武让他内心平静,这一点更加珍贵。
通过武术,袁超在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也非常喜欢中国的美食。兰州拉面、四川火锅……这个吃着南美洲沙拉长大的小伙子,提起中国美食眉飞色舞,说经常会和中国的同学一起聚餐,不仅爱吃中国菜,还喜欢喝中国茶。
“来到中国,来到海大,就想多了解中国文化,跟中国学生多交流,融入他们的生活。”袁超说,中国有句话古话叫“入乡随俗”,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愿更多在中国的留学生入乡随俗,学好中文。
现在读大三的袁超,大学毕业后打算回智利工作,“主要是想照顾爸爸妈妈,他们身体不太好。也许会做一个武术教练,我们国家的很多孩子都喜欢中国功夫。如果能有机会,我很想再来中国攻读研究生。”
以“足球”传递国际友谊的路易斯
来自加纳的路易斯(LOUIS),戏称小时候是看着中国电视剧《西游记》长大的。2013年,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他,放弃国内的工作,来到中国上海,在同济大学学习一年汉语后,2014年,来到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就读物流管理专业。
谈起几年的“海大”生活,路易斯说,他与同专业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了《货物学》《工程力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物流法概论》《报送与报检原理》《班轮业务(模拟)实验》等专门课程。“中国给各国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公费留学奖学金,更是一次难得的走出国门求学的机会。在中国,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看到的‘中国故事’,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专业学习上,路易斯有自己的思考,他说留学中国,就是想多了解中国文化,但很多国际学生中文不够好,不便于学习交流,希望学校能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方便国际学生更加灵活自由地选择中文课,增加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机会,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班级。
曾经是加纳国家足球队员的路易斯,也以“足球”为媒,在中国交到了许多朋友,有了比一般留学生更多融入中国的机会。他不仅加入了上海海事大学校足球队,在各种比赛中为学校赢得不少荣誉。还在市区足球俱乐部包括临港地区的几所中小学,担任足球教练。
除了教足球,英语标准、中文流利的路易斯,也兼职做中国孩子的英语口语老师,他还把欢快的非洲手鼓带到了中国,在课外时间教中国孩子学手鼓,了解异域文化,打开孩子心灵的世界之窗。
路易斯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除了专业课学习,每个周末都在市区与临港之间奔波,做各种兼职。他说,上海海事大学的电影院,几年来他就去过一次。与路易斯打过交道的中国朋友,都会为他的勤奋和做事的认真态度竖起大拇指。
路易斯说,出国在外的留学生,就是一张自己国家的名片,代表着国家形象。他要让每一位与他交往的“外国人”,通过他更多地了解他的国家,“让他们知道,我是好样的,我的国家也是好样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路易斯在教足球、教英语、教手鼓的过程中,很好地融入了中国人的寻常生活。他到中国朋友的家里作客,吃正宗的中国菜,也会为中国朋友献上非洲的家乡菜。一些中国朋友会给他带来地方特产,而他常常又把这些好吃的分享给他喜欢的中国孩子们……如今的路易斯,已成为一个“中国通”,了解着中国的民风民情,也积极宣传着自己的国家。这时候的他,更像一位传递两国人民友谊的民间使者。
谈起毕业后的打算,路易斯说,可能回国,也希望能留在中国,做一名足球教练,为中国的足球发展献一份力。“中国足球,一定要从娃娃开始,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到中国的孩子,能像我们国家的孩子那样,每天踢着足球快乐长大。”路易斯说,他愿意作为一名民间的文化使者,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传递中加人民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