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你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如果你没有去过外面的世界,你不会知道家对你的意义。六个小时的时差,不是清晨与正午的区别,不是白天和黑夜的差距,不是东半球与西半球的不同。六个小时的时差,跨越的是异国与家乡的距离,展现的是东西方生活学习的差异,承载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
今年夏天,我有幸成功申请了暑期萨尔茨堡项目。7月,远赴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捷克五个西欧国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生活。
从饮食文化看欧洲
出国前,我认为我是喜欢西餐的。如果在你的餐桌上铺上花边精美的桌布,摆放着点燃的蜡烛,巨大的白色银边瓷盘中央点缀着摆盘精致的可口菜肴,那你也一定会喜欢的。所有人都喜欢精致美好的东西。
可是,欧洲人骨子里也有着粗犷的基因。在欧洲的第一顿,是在维也纳IBIS宾馆附近的一家餐馆里吃的。不算大的白色盘子里放着一块比我脸还大的干巴巴的火鸡排,周围还有几颗浸泡在稀汤寡水里的西兰花。火鸡排入口虽然不算难吃,但也算不得人间美味,还有点咸,自此,每餐必配一杯饮料,或是橙汁或是柠檬苏打水。中国人偏爱米饭或者面条作为一餐的主食,而西方人对于米饭和面条却不感冒,他们偏爱肉食,比如牛排羊排或者鱼类,来当作一餐的主菜。若是硬要说西方人喜欢什么主食,那么土豆必然是首选。
不过,日耳曼民族的粗犷使得他们的菜量更加大,更能满足“肉食者”大快朵颐的心愿。在德国菜中,有两道菜深深打动了我这个“肉食者”的心。
其一是“Grill”。“Grill”在德语中是烤肉架的意思。这道菜由牛排、羊排和鸡排作为主角,佐以番茄酱或者烧烤酱作为调料,使得肉排的味道更能刺激味蕾。肉菜旁边配以薯条和少许的蔬菜。薯条,是这道菜中主要的淀粉来源,而蔬菜,在这样一道肉菜中,仅仅作为点缀。
其二是“Schweinehaxen”。它在德语中是脆皮猪手的意思,是一道地道的巴伐利亚风味菜。脆皮猪手是地地道道的外焦里嫩,外层的皮被烤得又脆又硬,但由于里层猪手的脂肪还被保存完好,故而入口时不会觉得太柴。相反,焦脆的外皮和里层的油脂相得益彰,使得这道菜既能满足人们对脆的追求,也能满足“肉食者”对肉菜甘醇肥美的心愿。最好吃的脆皮猪手是在海德堡,之后在新天鹅堡吃的相比海德堡就略有逊色了。脆皮猪手底部铺有一层厚厚的酸菜,当你对油脂有些腻味时,一口酸菜仍然可以使你重新胃口大开。
法国菜相较上面两道肉食,就显得更加含蓄了。不过要是在马路边随便挑一家餐馆,是感受不到法国菜的精致的。与我出国前脑海中的法国菜最为相配的一家餐馆是在斯特拉斯堡的“Restaurant S’ Zwilling Stuebel”。老板娘是上海人,故而有种“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感。她的老公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曾经在米其林餐厅工作过。这家店的鹿肉据说是绝味,不过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不是猎鹿的季节,所以并没有鹿肉供应。在斯特拉斯堡的两天,鱼类总汇、羊排、焦糖布丁、苹果派成了我的心头的白月光。
法国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从来不缺乏华人的身影,故而除了西餐,中餐厅也是随处可见。
西欧天气阴冷,即便是在七八月的盛夏季节,只要一下雨一刮风,也会冰凉刺骨。那段时间,真是“你在上海的艳阳天汗如雨下,我在巴黎的阴雨天瑟瑟发抖”。不过幸运的是,在感冒的第二天,我们在巴黎街头找到一家火锅店——“锅色天香”。墙上熟悉的Wi-Fi名称和密码、熟悉的中文、一桌桌氤氲的热气、一盘盘端上来的菜、一锅锅烧得翻滚的汤水,像是要活生生把寒气从你的体内逼出来。我看到店内中国同胞仿佛找到了归属,店内的外国友人即使是不会使用筷子,也在努力用那两根棍子将食物迫不及待送入口中。店内温暖如春,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外面的刮风下雨,阴冷寒意都阻挡在了门外。
但是这顿异国他乡的火锅,这样融融的暖意,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从自然人文看欧洲
欧洲之行,除了美食,风景自然也不能错过。
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但我第一次见到这首圆舞曲的主角时,天是灰蒙蒙的,不见阳光,整个多瑙河河面也显得灰蒙蒙的,和“蓝色”完全不搭边。不过在这样一个阴天里的多瑙河也别有一番滋味。白天鹅成群在河中游弋,时不时转过优雅的头颅梳理自己的羽毛。灰和白更像中国国画中的运用的色彩,在异国他乡的坏天气里,见到的中国古典美让人惊艳不已。
幸运的是,在一个西欧难得的艳阳天里,我坐在一列飞驰而过的列车上,从车窗里短暂地欣赏了阳光普照下的多瑙河。那时候的多瑙河真的像课文里描述的一样,宛若一条蓝色的绸带,游船在这条蓝色绸带上欢快地滑向远方,白天鹅在蓝色的映衬下,白的显出了瓷白的光辉,蓝的显出了湛蓝的深邃。阳光的照射,使得这条蓝色绸带被点缀上了亮闪闪的银片,整条多瑙河波光粼粼,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其实在我看来,在感叹与欧洲自然风光优美动人的同时,其实更能区别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反而是人文风景。
欧洲人文风景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的街头文化。其中,街头涂鸦和街头音乐的确是两块最吸引人的地方。
欧洲的街头涂鸦色彩浓烈、形象夸张。其实大多数时候,除了涂鸦墙上的标语,剩下的线条和图案很难读懂。可是,红色绿色,蓝色橙色这样的对比色,以及黑白这般差异分明的颜色,给视觉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欧洲的天总是阴沉沉的,街道总是灰蒙蒙、了无生机的。偶尔的一抹涂鸦的浓烈,倒是把整条街道的生气提起来了。灰色的大街不再那么压抑,有了色彩的地方总是能带给人好心情。
那么街头音乐在什么地方最为流行呢?维也纳作为世界音乐之都,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街头音乐家演奏不同的乐章。街头音乐家在德语中称之为“Stra enmusiker”,街头音乐家不似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出演的乐团,他们的演奏更贴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就算是在维也纳这样的音乐之都,能够有闲有钱去到金色大厅听音乐会的人也是少数,更多的人选择在街头听这些街头音乐家的演奏,若是他们的演奏恰巧击中了听众的心弦,听众只需随意给几欧就可以了。有时即使听众没有钱可以给他们,街头音乐家也丝毫不会恼怒。他们中或许有一些人确实是为了讨生活,或许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于音乐始终抱有一种热爱和敬畏的心情。所以,维也纳从来不缺少音乐。走在维也纳的街道上,无需把耳机插在耳朵里,随意走走,就会有音符飘进你的耳朵。
从学习生活看欧洲
此次交流活动辗转维也纳大学、海德堡大学、威尼斯大学、萨尔茨堡大学等名校,接受各校名师开设的全英文课程。这些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其内容包括德国奥地利文学、欧洲人权法庭、威尼斯建筑史、海德堡的诗史与科学史、国际法、欧盟及欧盟委员会、中奥文化交流、精神分析学、奥地利音乐史、欧洲哲学思想史等。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还会针对每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测试。
欧洲许多学校并不像国内一些名校作为景点对外开放,故而校园内的学术氛围较为浓郁。校园生活少了几分聒噪,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欧洲大学的上课方式和国内比较相似,在德语中称之为“Vorlesung”,即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以大班形式坐在下面听课。不过,不同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了。本来,大学课程最大的弊端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与老师没有交流,所以,学生有没有听进去老师所讲,或者学生有没有理解老师所讲,都不得而知。为了弥补这一弊端,在课程最后半个小时,老师总会利用这半个小时,希望学生能够向他们提问,有些类似国内讨论课的形式。不过这样小型的讨论课每节课下课前都会有,力求每节课的疑问都能够当堂解决。
而在此期间的居住地类似于当地的学生宿舍。每两间双人寝室是一个大套间,每个套间配备一间浴室和一间厨房。一来,西餐吃多了实在没胃口;二来,食物在欧洲要算是一种奢侈品了,故而能够给学生宿舍配备一间厨房,让我们自己买汏烧,不仅为学生党剩下了一笔可观的资金,而且培养了我们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切都好,只是最后几天开始想家了。想念中式的早餐,想念番茄炒蛋,想念中餐的各种调料,想念上海的好天气。
走出去看看世界,发现世界原来很大,发现世界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发现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走出去感受另一种文化,发现感受百花争艳的文化比沉溺于自身文化一枝独秀更加美丽,发现一种文化唯有包容其他外来文化同时不失自身特色方能长久。只不过,我到底只是一只风筝,走出去了终究还是要走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