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暑假,师生团队深入贫困山区的公益支教、山区孩子受邀前往繁华都市的暑期旅行,让上海建桥学院与其援建烛光小学,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结下更深的“缘分”。而这所“雷锋学校”自2004年起,已在全国各地援助了40余所烛光小学,尽己所能为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状而做着持续的努力。
实现人生第一次
“这次来上海,实现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今年7月下旬,受上海建桥学院邀请来沪参加公益夏令营活动的云南石门坎小学许馨怡说自己“第一次来上海、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参加夏令营……”内心充满感恩。
每年,上海建桥学院都会援助两三所烛光学校,并邀请这些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40名优秀学生,来沪参加为期一周的“烛光照亮未来”暑期公益夏令营活动。活动内容既有感受上海标志性景点魅力的东方明珠、中国馆、浦江游览,也有学习中华瑰宝文化的上海棋院、上海昆剧团,让孩子们全方位了解这个陌生、新奇的城市。
除了观景色、开眼界外,对于山区孩子来说,夏令营活动还有当地学不到也最匮乏的兴趣课程。上海建桥学院安排了动手拼装模型的乐高机器人课,通过高倍望远镜观测行星的天文课,以及击剑、高尔夫、武术等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体育课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陪伴更多孩子成长
瓶子吹气球、火山爆发、消失的水……今年8月,在重庆彭水自治县高古镇中心小学的暑期课堂上,来自上海建桥学院的支教志愿者们给当地孩子带去了“不一样”的支教课。“我想要知道怎么学好文化课,但更想动手尝试,因为平日里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课程。”课后,孩子们还纷纷缠着志愿者们讲解有趣好玩的物理、化学知识。
这是上海建桥学院“教育关爱服务,情暖希望小学”暑期社会实践中的一幕。今年8月,31名建桥师生来到学校援建的高古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和书本等物资,充实了学校的硬件教育资源。志愿者们还将语言、科技实践与理论及学习方法带给当地师生。给小学生们上了文化通史课、手工课、阳光体育课、科学实验课等课程;课余时间,还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小小游园会,陪他们一起做游戏、运动、交流谈心,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
奉献者亦是受益者
“我们周围有大多在大城市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而山区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住木质结构破败不堪的老房子,走8公里甚至更远的山路才能到校上学,家中低保收入几乎是生活来源的全部。”志愿者范心怡在山区走访后,对孩子们的成熟印象深刻,“他们渴望新的知识,同时又要独自去赶集,扛起生活的重担。”
“活动结束即将返程时,很多孩子的书包里藏着之前我们作为点心发放的八宝粥、面包,想带给家人,”烛光夏令营志愿者老师徐鑫被孩子们的乖巧懂事所打动,“他们在学校‘微家’,也就是学生捐献闲置衣物的地方,找了很多冬天的衣服、大码的衣服,说要带回去给家人……”
今年建桥学院还首次组织了20名4至10岁的上海小朋友志愿者参与,来自上海的刘逸宸是山区孩子们心中的“孩子王”,他教山区孩子们一起玩乐高、为他们讲笑话,“这个暑假我有了很多新朋友,和他们在一起很开心。”
据介绍,对于成绩优秀、家境贫寒的学生,学校也通过实地考察、家访等形式,深入学校学生的家中进行走访调研。今年山区走访,实践队与5名山区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建立团队长效帮扶机制,除了经济上的援助,还能为孩子在学习上答疑解惑,更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实现暑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性发展。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