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 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人物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专题报道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分之二外国人

书 同


  杜可风在描述他的个人经历时说:“我的一生三分之二都是外国人。”

  “三分之二外国人”?猛然听到这话,我一下子回过头来,认真打量起这位长着一个高鼻子,头发乱成鸡窝一样,说着流利的汉语的外国人。

  对于中国来说,杜可风的确是一位外国人。他1952年生于澳大利亚。但他同时又是挪威的“外国人”,泰国的“外国人”,以色列的“外国人”,以及印度、日本、美国的“外国人”。这个一生大部分时间像风一样浪迹天涯的人,曾在挪威当过海员,在泰国当过冒牌的中医,在以色列一个定居点当过“牛仔”,还在印度的沙漠里挖过井。20世纪70年代末来到香港,跟随香港大学一个老师学习诗歌和语言,老师在教他知识和语言的同时,还为他取了一个标准的中国名字“杜可风”,意思是像风一样。他当然不会靠“风”出名,让他出名的是电影摄影。

  我对于摄影、出名以及“三分之二外国人”之类,都没有多大兴趣,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他说的另一句话:外国人看问题可以尖锐一点。

  外国人看问题可以尖锐一点?我想大概是的,杜可风是在用他的经验说话。他拍那么多电影,包括与王家卫合作、与关锦鹏合作、与陈凯歌和张艺谋合作,大概莫不因为有“外国人”的视角,才可以获得那样的成功。他敢于重拍希区柯克的《疯子》,大概也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他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也很怪,叫《三条人》。如果不是外国人看问题可以尖锐一点,怎么会把“三个人”说成“三条人”呢?

  同样道理,作为法国或者欧洲的“外国人”,陈季同也叫我沉迷了好久。他叫我沉迷,一部分是因为他英俊的外表。另一部分是他的才华。语言天赋,交际能力,文采,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可是,陈季同却都具备。大概因此,他才能以一个出使随员(后来逐步成长为参赞)的身份,出入法国、德国总统、首相、外交部长的官邸,并成为他们的朋友,才能成为无数欧洲人追捧的畅销书作家;才能成为法国人的女婿。

  但陈季同最使我难忘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他的“外国人眼光”。这个1875年出使法国,先后在欧洲工作生活了16年的清朝外交官,一来到法国,就看出这是一个最富于浪漫精神的民族,知道他们最希望了解稀奇古怪的事情,并且本身也不断创造着稀奇古怪的事情。因此,他就投其所好,在各种场合,用演讲的方式,用写作的方式,用私下交流的方式,向他们传递古老东方的神话,描绘奇妙的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快乐》《吾国》《中国人自画像》《中国的戏剧》,连篇累牍,使他赢得了中国人在欧洲极少能够得到的知名度和荣耀。1889年,巴黎举行万国博览会,他抓住机会到处演讲。其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连罗曼·罗兰都惊呆了。着迷的听众,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蛊惑,报之以疯狂的掌声。

  陈季同还一眼看出,法国人并不把等级、秩序看得多重,绝不像中国人那样把尊卑贵贱分得那么清。因此,他屡屡出入法王宫廷,与社会各界打成一片。这样,无论是为清政府借钱,还是为中法关系进行游说,都有了极好的人缘,办起事来,自然比那些半句洋话不会说,到了国外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出使大臣强多了。

  但是,别说在晚清,就是当代,又有多少中国人能成为“外国人”呢?像杜可风所说的那种“比较尖锐一点”的“外国人眼光”,大概尤其难吧?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