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 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人物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专题报道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缘“香山九老”

马 骋


  “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白居易、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及李元爽、禅僧如满九位老者。他们因志趣相投,在洛阳香山结为九老会。后人根据白居易《香山九老会诗序》的内容,对九老雅集进行艺术描绘,历南宋、明清至今而不衰。

  当代作品中,我最欣赏上海桑马古典家具公司的一件木、牙雕“香山九老”大红酸枝木罗汉榻。画面沿一圈围栏横向展开,浓荫蔽空,叠嶂夹岸,伊水淙淙,翠柳丛拔。有老者或执卷诵读、或执扇轻摇、或做诗吟咏、或品茗对弈。有童子抱琴侍立或手端果品,似羽化登仙境。人物布局聚散富于变化,雕法工整严谨,古朴秀逸;景物刻画上小径碎石,亭台楼宇笔笔精到,松柏,梅树,竹叶细细勾勒,具有李唐、刘松年遗风。

  此罗汉榻因价值昂贵,笔者也只得啧啧称赞,怏怏而去,无缘拥有。后听说此榻被人高价收藏,总有些许遗憾。

  对“香山九老”这具有典故的题材有着如此漫长的艺术继承,显然与中国文人雅士隐逸情结有关。

  香山与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隔伊水相望。传说白居易晚年,冷淡仕途,寄情山水。“停宫致仕”后更加放情,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诗人常住寺内,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74岁时结成“香山九老会”。“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中所描绘的正是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

  中国文人历来崇尚儒家思想,有着“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但封建制度的长期言路闭塞,独断专行造成了中华民族含蓄、深沉、内敛的民族性格。也终于促使一些心灰意冷又不愿随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放弃了“忧天下”的人生态度而悄然出世,转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于是,隐山遁水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有着恒常力量的文化行为,也给自然山水打上了浓浓的人文印记,令人仰慕。

  今年“五一”长假,笔者慕名携子随旅游团作包含香山寺在内的河南游,该寺目前不仅有“九老堂”,据说白居易还把自己所作的800首诗收藏在香山寺经藏堂内。但当旅游团游完龙门石窟,导游竟擅自改变合同中行程约定,放弃了游香山寺,近在咫尺竟再一次与“香山九老”无缘,令人嗟叹不已。笔者一气之下把旅行社告上了法院,要求补游香山寺。在笔者看来,隐逸文化不在于隐山遁水,而是人格的象征,这正是当今社会很多人所缺乏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