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香山九老” 马 骋 |
“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白居易、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及李元爽、禅僧如满九位老者。他们因志趣相投,在洛阳香山结为九老会。后人根据白居易《香山九老会诗序》的内容,对九老雅集进行艺术描绘,历南宋、明清至今而不衰。 当代作品中,我最欣赏上海桑马古典家具公司的一件木、牙雕“香山九老”大红酸枝木罗汉榻。画面沿一圈围栏横向展开,浓荫蔽空,叠嶂夹岸,伊水淙淙,翠柳丛拔。有老者或执卷诵读、或执扇轻摇、或做诗吟咏、或品茗对弈。有童子抱琴侍立或手端果品,似羽化登仙境。人物布局聚散富于变化,雕法工整严谨,古朴秀逸;景物刻画上小径碎石,亭台楼宇笔笔精到,松柏,梅树,竹叶细细勾勒,具有李唐、刘松年遗风。 此罗汉榻因价值昂贵,笔者也只得啧啧称赞,怏怏而去,无缘拥有。后听说此榻被人高价收藏,总有些许遗憾。 对“香山九老”这具有典故的题材有着如此漫长的艺术继承,显然与中国文人雅士隐逸情结有关。 香山与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隔伊水相望。传说白居易晚年,冷淡仕途,寄情山水。“停宫致仕”后更加放情,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诗人常住寺内,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74岁时结成“香山九老会”。“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中所描绘的正是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 中国文人历来崇尚儒家思想,有着“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但封建制度的长期言路闭塞,独断专行造成了中华民族含蓄、深沉、内敛的民族性格。也终于促使一些心灰意冷又不愿随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放弃了“忧天下”的人生态度而悄然出世,转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于是,隐山遁水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有着恒常力量的文化行为,也给自然山水打上了浓浓的人文印记,令人仰慕。 今年“五一”长假,笔者慕名携子随旅游团作包含香山寺在内的河南游,该寺目前不仅有“九老堂”,据说白居易还把自己所作的800首诗收藏在香山寺经藏堂内。但当旅游团游完龙门石窟,导游竟擅自改变合同中行程约定,放弃了游香山寺,近在咫尺竟再一次与“香山九老”无缘,令人嗟叹不已。笔者一气之下把旅行社告上了法院,要求补游香山寺。在笔者看来,隐逸文化不在于隐山遁水,而是人格的象征,这正是当今社会很多人所缺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