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法治视窗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 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不再相信美好?

熊丙奇


  舍身救学生的贺宝根老师追悼会前天举行,市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也追授贺宝根老师为“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光荣称号。这是主流社会对其准确的评价。但是,在网上,我们却发现,在不少网友对逝者表示哀思、崇敬之外,有着诸多“奇谈怪论”。

  有留言说,这位教授肯定不是上海人;有留言说,教授根本不该去救出一个“垃圾”;有留言说,教授不得不去救,他不去救,就出了重大责任事故;有留言说,这是把责任事故转变为好人好事;甚至有留言说,这是记者编造的假新闻……

  通过这些“假新闻”、“不是上海人”、“救垃圾”等等留言,我们悲哀地发现,这个社会中的某些人充满了冷漠、排斥和敌意。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排除部分网友的非理性情绪,一些人的冷漠、排斥可能来自现实社会。是什么让有的网友认为是“假新闻”?也许是因为他们听多了见多了教授的丑闻、教授与学生的矛盾与冲突;是什么让有的网友把话题引向区域之间人与人的冲突,也许是他们受多了某个地域人的窝囊气,或者见不惯某些地方人的为人处事;是什么让有的网友视学生为“垃圾”,也许是因为没考进大学而心态扭曲,也许是对大学生抱有偏见,或者是满脑子等级制旧观念,把生命也分为高低贵贱。

  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心中充满了敌意和仇恨、在反对不公中以更不公的思维和语言暴力相向,也许是社会上一些陈旧制度和陈旧思想给一些人带来的严重心理阴影。

  我们当然必须改革一系列落后的制度设计,促使社会更加公平与公正。这也是网友们的期待。但是,完善制度的希望在哪里?恰恰在人的身上,在一些充满良知、责任、关爱、同情的人的身上,对于这些人和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充满敬意,而不能把对不完善制度、对不完美社会的不满,也迁怒到他们身上、转移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出的真善美事情上,如果将所有美好的人和事,皆全盘否定,我们又从哪里去寻找希望呢?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