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青少年暑期红色史迹寻访征文选登


  永志民族魂

  当年,有一位杰出的作家用他手中的笔,大胆揭露了人剥削人的黑暗社会,以唤醒国人的良知。他,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最近,我又一次来到了鲁迅故居和鲁迅墓。

  我走进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的书桌上放着笔、墨、稿纸、砚台、茶杯、烟缸等物,鲁迅先生那支用了一辈子的“枪杆”——“金不换”的毛笔,仍然插在瓷龟的背上。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支笔在最后的10年写下了12部作品,翻译了十余部外国文学作品。1935年,鲁迅先生就是在此桌前写信祝贺红军走完长征抵达陕北。这桌上还堆着鲁迅先生的最后一篇手稿。写字台旁还有张旧藤躺椅,鲁迅先生逝世前就靠在这躺椅上翻阅报纸,墙上的日历更是永远“定格”在“1936年10月19日”那一页上,而马蹄钟的时针也永远停在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刻——凌晨5时20分。

  看到这一切,我心潮澎湃。在这一个小小的房间内,鲁迅先生创作了如此之多的文学作品。在这间房内,我仿佛还能清晰地看到在夜深人静时,仍有一位文坛巨人秉着一盏台灯,时而凝目沉思时而埋头奋笔疾书。我仿佛还能听到先生靠在躺椅上翻阅报纸刊物时所发出的“哗哗”声,还有他为国情而焦虑所发出的叹息声。

  鲁迅墓四面被松柏环抱,在草坪的中央矗立着一座近2.5米高的鲁迅塑像。先生安详地端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目光深邃有神。从他的目光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和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这不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生动写照吗?

  当年先生手擎巨笔,犹如一面高高的旗帜,引导着万众向着新社会奋进。他的精神更是永存于人民的心间。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陈宙捷

    历史的丰碑

  这里处处翠柏青松,显得静谧而庄严;这里燃烧着长明火,照亮着新的每一天;这里安葬着为新中国的独立、自由、解放而献身的烈士,他们用生命托起了明天……

  龙华烈士陵园是我入党的宣誓地。看着那高高飘扬的党旗,我为自己能在烈士广场上参加宣誓仪式感到无比自豪。面对革命先烈,我举起了右手,那一句句誓言牢牢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

  记得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年轻的生命在绽放光彩的时候被摧折了,但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前的著作,更是他们不畏牺牲的精神。“血液写成的大字,刻画着千万声的高呼,这个难忘的日子——几万个心灵暴怒……血液写成的大字,记录着冲突的经过,这个难忘的日子——狞笑着几多叛徒……”这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在《血字》中的诗句,分明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却再现了“五卅”运动波澜壮阔的斗争情景,现在看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尽管斗争的岁月早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仍然能从英雄们的身上获得精神的力量。

  生命是一颗流星,英烈们用他们的方式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一道道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幽暗的天空。生命是一首歌,英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在人生的五线谱上谱出了最动听的旋律,奏响了胜利的凯歌。生命是一次航行,英烈们用他们的身体,去搏击狂风巨浪,平息了大海的咆哮……

  一位烈士就是一座人生的丰碑,他告诉人们,先烈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奋斗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追求真理之路,是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而我们,注定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要走得更勇敢,更执着,更加地坚定不移。

  上海师范大学  吴文怡

  即日起至8月31日,本市的大中小学生可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红色史迹后,集体或个人撰写考察报告,限1000字以内,邮寄至威海路755号新民晚报科教卫工作室(邮编200041),信封上注明“寻访征文”字样。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