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讲故事 殷国祥 |
1963年秋天,我开始在上海市济南路二小求学,对人生最初的两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至今印象深刻。 第一位是顾凤娣老师,刚从幼师毕业,像个大姐姐。高挑、大眼睛、漂亮而清雅。那时,学校刚造好平房,教师也是从各处调配而来。顾老师上课时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使我这个一年级小学生佩服得不得了。在她的教育下,我的语文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第二年来了一位年长的罗文英老师,慈祥得像妈妈。与顾老师相比,罗老师的亲和力要胜出一筹,但我对她的普通话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印象最深的是她把“滚铁环”念成“滚剃怀”,念得我心里直犯嘀咕,久久不能释怀。但是罗老师在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却是独有一功的。那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老师的课讲完了,可是离下课还有五六分钟的样子,怎么打发?别急,罗老师自有妙方。只见她用粉笔快速地在黑板上画出一张全班的座位表,然后转身快速地巡视一遍大家,又转身快速地在座位表中的某一格里画上一个五角星,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正襟危坐”了。如此反复动作,直到五角星填满座位表,整个教室已是鸦雀无声。这时候,罗老师就开始讲故事啦。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觉得有趣。说是讲故事,往往都是讲到一半,甚至刚开了个头,下课铃就响了,罗老师微微一笑说:“请听下档”。孩子们太小,哪知道这是老师的“缓兵之计”呀。不过,中“计”归中“计”,师生之间的关系却更融洽与和谐了。 罗老师教了我们两年,到了三年级的下半学期,“文革”爆发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正襟危坐”了,也就再没有机会听罗老师讲故事了。 裕德路45弄 殷国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