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刚刚发布,就引发了很多普通市民的疑惑。很多网友认为,采用平均数进行统计,不能代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工资水平 平均工资水平为何受质疑 夏航阳 程刚 |
中国青年报 “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我们单位要副主任医师才有可能达到。医生在这里属于收入中等偏上的职业,我们都达不到,低收入家庭就更别提了。”看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关于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数据,云南一所医院的陈大夫觉得有些疑惑。 7月27日,国家统计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组数据信息: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据全国5.9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 “数据让人看了觉得不够真实,有些不舒服。”陈大夫向记者透露,她每月从单位获得的收入不到1500元。如果仅算基本工资的话,更是不到1000元。刚进单位的大学本科生,每月工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她自己已经有了29年工龄,并且有医师职称。 跟陈大夫一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刚刚发布,就引发了很多普通市民的疑惑。很多网友留言认为,采用平均数进行统计,不能代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工资水平。在质疑的同时,一些网友也理性地提出,希望了解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可支配收入到底包括多大范围,这个统计结果是通过什么途径、怎样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记者拨打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资料馆统计信息咨询电话,得到的解释是:这个货币工资所指的范围,不仅包括职工的基本工资,还包括在单位获得的各种奖金、津贴、补贴等其他收入。曾经有一位北京的工人将电话打到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工资社会保障处,反映自己的工资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差距太大。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问他,你一个月工资还不到2000元吗?“这个打进电话的人马上不说话了。很多质疑平均工资统计数据的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只看基本工资,不计算各种津贴和奖金。”这位工作人员说。 国家统计局咨询人员告诉记者,所谓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了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它不单指职工个人的实际收入,而是包括每个家庭成员,是有工作的和没工作的家庭成员平均摊下来的数字。 (夏航阳 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