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去家访 史 勤 |
顶着8月的炎炎烈日,提着一大袋安全小黄帽、班级标识牌、学生家庭信息卡等物品,我和搭班小徐马不停蹄挥汗如雨地走在街上,不时地加涂着一层又一层防晒霜。大部分孩子的家星罗棋布在各个区域,让我们晕头转向。就这样,十余户人家跑下来,早已口干舌燥小腿打颤了。踏着夕阳的余晖,看着手里一大摞没有送出去的资料,不免心头又添了几分焦急。 焦急归焦急,每到一户人家,我们仍会下意识地捋一捋头发拉一拉裙摆,“整顿衣裳起敛容”——毕竟是第一次与家长和学生照面。而多数家长那比天气更甚的热情也总会让你心有感动。也许是电话预约的缘故吧,有的远远地就等在小区门口了,有的早在电梯旁恭候“大驾”,有的则在窗口把脖子伸得长颈鹿似的大声招呼你。刚落座,各色“冰冰凉透心凉”的饮料立马端了上来,麻利地开好盖子,让你没有丝毫推辞的余地。“文文,背一段英语儿歌给老师听听。”“贝贝,去弹首曲子给老师欣赏欣赏。”“咱们家丽丽已经考上了小荧星艺术团了,百里挑一的啊!”“看看,这是我们明明的画,国际比赛得过奖的啊!”一通猛夸,一番表演,真让我眼花缭乱。不由得纳闷:现在的孩子真是个个神童吗?再用眼睛余光扫视一下,哇,书桌上堆积着各类名牌小学升学指导和学习辅助书籍,不由过去信手一翻,拼音练习早就是小意思了,有的竟已在做一年级下半学期的语文《课课练》,有的甚至在做中年级的奥数题了。“你一定很喜欢弹琴吧?”“不喜欢!”当我微笑着询问一个弹琴挺捧的小女孩时,她使劲地摇头,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恶。一旁年轻的父母顿时显出几分尴尬。大开眼界的同时,我不免为孩子们被各种课程和家庭作业塞得满满的童年而悲悯起来…… 循着学生登记表的户籍地址找去,这“家”里面的名堂可真多!有外婆的“家”,有奶奶的“家”,有临时在学校附近租的“家”,有快要拆迁的空空如也的“家”,也有刚刚买来未曾装修的“家”,甚至还有正准备转手名存实亡的“家”……让你不得不叹服于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一所心仪的学校所使出的“十八般武艺”——择家才能择校呀! 令我们感到反差的是:刚去了一位来自新加坡工程师家庭的小外籍生的家,男主人温文尔雅谈吐不俗。离开此处,后脚我们来到了一个外乡民工兄弟的家。孩子的父亲衣冠不整神色慌张地把我们堵在了门口,匆匆说了几句,就转身关紧了大门,仿佛我们是上门推销滞压产品的业务员。那种家庭和文化上的差异,大相径庭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而他们的孩子今后将在同一个教室读书。 22时多,我披星戴月步履蹒跚地回到了家。虽然已是极度疲惫,但却一点睡意也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