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疲劳=过劳?


  疲劳常用“累”来表示,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这是身体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疲劳开始袭来时,首先是休息一下就会好的“生理疲劳”;疲劳继续累积,走到“累积疲劳”关卡,身体器官渐渐失去平衡,觉得不舒服。以上“疲劳”状况,只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身体还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但是“累积疲劳”加剧的最后就会步入人人谈之色变的“过度疲劳”,简称“过劳”。“过劳”本身并不可怕,它最大的危害是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甚至诱发猝死,也就是“过劳死”。

  城市中40岁以上的白领、知识分子,是“疲劳”的高发人群。只要适当休息,合理安排时间,保证睡眠和运动,另外通过心理调适,就可远离过劳的威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