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幕歌剧《雷雨》观后 马以鑫 |
上海歌剧院把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改编为二幕歌剧,可以说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收获。一部歌剧要取得成功,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其最重要的还是剧本。思想的深邃、故事情节饱满而扣人心弦、人物性格的鲜明,这都是对一个剧本最基本的要求。当然,作为歌剧,对剧本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情节故事还不能太复杂,而要更突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和冲突,以腾出空间让演员有更从容的心理咏叹表现。从这些方面看,显然,话剧《雷雨》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加上它本身的知名度,也就能更好地吸引人。为更突出运用独唱、对唱、重唱、组唱和合唱,歌剧把话剧的第一幕和第二幕集中为一幕,删去了第三幕;在人物的设计安排中,又删去了鲁大海和鲁贵。可以说,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还是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歌剧对周朴园的塑造没有予以简单的否定,而是突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我以为,这才是对曹禺原作真正的回归和体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歌剧中,穿插了几段类似于西洋早期歌剧唱诗班的组唱,让一身黑衣和一身白衣的男女群体不时出现,一方面突出了歌剧合唱的魅力和作用,同时对《雷雨》本身的命运观和神秘性也有了更充分的表现。繁漪忧郁、激愤和周冲浪漫、清纯的几段唱,尤其使人觉得动听、感人甚至华丽,从而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作为歌剧,当然要充分发挥歌剧表演的手段和特色。繁漪的女高音、四凤的次女高音、鲁侍萍的女中音、周萍和周冲的男高音,以及周朴园的男中音,可以说都比较到位。尤其是安排了较多的重唱,更是歌剧《雷雨》的一大特色。当一个角色在演唱时,边上一个或两个、甚至三个,都配以伴唱,这样一方面使整个舞台的音乐更加丰满,呈现出立体感,同时也使边上几个角色不会只是做一个“听众”而等待着别人的结束。我以为,这样的安排和设计,也许是歌剧《雷雨》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一个很突出的与众不同之处,而会对新的歌剧创作有启示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种尝试,我觉得改编的歌剧还有进一步推敲的余地。比较突出的是,话剧第三幕其实最为惊心动魄,那就是鲁侍萍“逼”着女儿四凤发誓:永远不能再见周家的人;而四凤明知做不到,但也只能无可奈何对天发誓:如果见了周家的人,“那——天上的雷劈了我”。与此相伴,劈雷惊炸、暴雨狂作,整个舞台和剧场的气氛达到一个高潮。我在想,也许这部戏的剧名,也同此有关,因为整部戏同雷雨有直接关系的,也就在这一幕。歌剧把这一幕删掉,也许想更紧凑些,可以把整个二幕场景都集中到了周公馆的客厅。然而,把一部戏中最震撼人心的表演删去,实在可惜。那么,为了精简,能不能把这一幕改为一个过场,只是在幕间保留四凤对天发誓,既没有增加场景,也不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但是却能保留原作的一个关键部分。 歌剧的唱词十分重要,因为它既是演员的独白和对白的内容,也是作曲家谱曲的主要依据和灵感的出发点。也许是拘泥于原作的本身,歌剧《雷雨》的大部分唱段基本上来自于话剧。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过于口语化、生活化。话剧当然要通过台词表达内容,而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台词就是要求口语化、生活化。但是,到了歌剧中,还是把这样的对白和独白直接谱成曲,也就使歌剧唱词本来应该有的韵律消失,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演员不是在唱,只是把话剧台词拖长着念和表演。 改编本身是件艰苦的再创作,尤其是要把话剧改成歌剧,那就要在唱词上下很大的功夫。仅仅把话剧的对白独白直接改成独唱对唱,看来还是有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