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考 李国文 |
我们老祖宗早用名片了,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续钞》里这么考证:“按此则知今人所用名片,始明季也。”那是不准确的。中国人使用名片的历史,汉代后期就载于史籍了。《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州,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宋代孔平仲的《孔氏谈苑·名刺门状》载:“古者未有纸,削竹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明代张萱的《疑耀·拜帖不古》里提到:“余阅一小说,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名帖》也说:“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看来,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中国人在相互交往中,就和现在一样,一见面,从怀里往外掏名片了。 祢衡是个“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的年轻作家,而且多少有一点神经质,就和如今一些挺自负的才子一样,不免躁狂。他揣着名片,奔走权门,总是敲不开门送不出去,连字迹都磨灭了,自然有一肚子火气的了。他终于逮住了个宣泄的机会,就是我们今天观看的京剧《击鼓骂曹》了。 名片的用途,无非一作备忘,二作宣传。而在古代,递上一张名片,有一点表示输诚纳款之意。《梁书·江淹传》载:“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江淹是南朝的一位很重要的作家,而且官也做得很大,他当然不买这个军阀的账,但又不敢对抗,就住进医院去了。所以《清史·礼志十》说:“属官见长官,辕门外降舆马,自左门入。初见具名柬,呈履行。”可见在古代,递名片者和接名片者,是有高低之分的。今天来看,交换名片,已是常事,而且也无等级差别地在中国再度流行起来,这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 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刺纸》记载:“嘉靖初年,士夫刺纸不过用白鹿(一种书画用纸)如两指阔。”可到了清代,俞樾在他《茶香室续钞》里说:“今之刺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绡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 看来,今人在名片上大做文章,开列一大堆头衔名称,什么委员,理事、院长,经理、主任,董事、局长之类,印上一大排荣誉职务,什么的一级作家,二级诗人,三等奖获得者,四好个人之类,其实,这也不必大惊小怪,古人早就明白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手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