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捻军》 李伟国 |
从南京来上海攻读社会学博士的一位女士,有一天突然来访,自我介绍名叫刘芳,曾经是少儿读物和文学作品的编辑,拥有一些作者资源,愿意为上海出版界做些事,目的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帮助审读稿件,获取一些报酬以助学业。 刘芳一口气谈了许多设想,有好几部书稿被采纳出书了,唯有一部稿子,是第一次见面就谈到的,却好事多磨,直到现在才出书,这就是史清禄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捻军》。 刘芳第一次谈起这部稿子,并没有极力推荐的意思。原因是这部长篇文学作品字数超过100万,也不知能否出版。但这个书名印入了我的脑中。 史清禄字申记,号布衣老史。曾发表《名探齐如山》、《神农架历奇记》等作品。第一次见面,经过修饰的小胡子,稍觉嘶哑的声音和儒雅的风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史先生是生于上海的山东人,家乡靠近安徽,对于主要活动于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捻军的历史,有说不完的话。他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读了大量有关捻军的图书和资料,还多次前往起义军曾经活动过的区域,踏勘遗迹,采访故老,掌握了大量记载,还记下了大量的当地方言口语。 史先生计划以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来反映捻军的历史,眼下的厚厚一叠书稿,他不太愿意作大幅度的删节。这就难住了好几家出版社。 但我必须成为第一个读者,这是职责所在。于是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晚上睡觉以前就读这部稿子,渐渐地,居然放不下它了,每天两回,成了一种享受。书稿反映了19世纪中叶清咸丰年间,安徽淮北的亳州、蒙城、寿州等地的农民,在张乐行的带领下,组织农民武装,“吃大户”挖取富户浮财,据险扼隘打击老牛会、联庄会团练,举五大旗与清朝军队作战的故事。捻就是“捻子”,皖北农村民不聊生,三五成群,一个捻一个捻,瞎聊瞎论,寻求生路,萌生反叛之心。一小股一小股的叛民慢慢汇集,终于有了核心,成了气候,聚成纵横数省的大军,成了腐朽的清廷的心腹之患,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小说充满乡土气息,语言富有地方特色。原作的篇章结构和标题用的是较为现代的形式,后来考虑到题材的特点,改用了传统的章回体,精致而耐读。 相信读者中与我同好者应不在少。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原创文学作品的出版方面将特别关注长篇历史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