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尖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上海地产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上海地产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铁嘴贴心,我们买账!”
——奉贤区青村司法所所长张勤龙的故事
郑裕利 倪颖


  在奉贤区青村镇,有一个以“铁嘴”著称的人物,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张铁嘴”。镇上村里的大事要事,街坊邻里的烦碎琐事,经他的“铁嘴”磨合,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就是青村司法所所长张勤龙。

  用繁体字写调解协议

  昨天,当记者来到青村采访时,见到了“张铁嘴”的最新“作品”——一份用繁体字书写的调解协议书。前年12月,在青村投资开厂的台商黄某不幸去世,因没有留下遗嘱,故而在其五名同父异母的子女中引发了遗产继承纠纷。今年3月,黄某幼儿的母亲致信上海市有关部门,呈请给予法律援助,解决这起纷争。

  张勤龙接获有关部门转来的信件后,立即开展了调查,了解到信中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随后,他克服了两岸分隔、人员分散、联络不便等种种困难,对五名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促成了这份调解协议。

  像“自家人”一样贴心

  前些年,青村镇的北唐村实行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在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纠纷。为化解这些错综复杂的纠纷,张勤龙将镇调解工作室开进了村里。他走街串户,没事就宣讲政策,有事就分析疏导,像“自家人”一样为群众提出合理方案。村民们说:“‘张铁嘴’贴心,我们买账”。

  历时一年半多的置换,他协助镇村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80余起,制作协议书60余份,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或越级上访,也未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当和不及时引起的民转刑案件。

  救人身亡者应予褒奖

  张勤龙惯于用他的“铁嘴”有理说理,有据摆据,为群众抚平创伤。

  今年4月28日,位于青村镇的一家生态园内,发生了3人勇救一落水女子却因体力不支溺水身亡的悲剧。因为是涉及救人致死的理赔,情况较为复杂。当一位救人者的家属提出要按因工死亡标准赔偿时,张勤龙客观冷静地为家属分析,将救人者死亡情形与法律规定因工死亡条款比照,指出其与生态园不存在劳动关系,且已在原单位退休,不符合因工死亡的条件,从而消除了家属的认识误区。

  随后,张勤龙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提出应为救人者申报“见义勇为”奖,他通过分析实情,比照法律,据理力争,认为只要符合申报条件,就应该给英雄及其家属应有的荣誉褒奖和相应的经济补偿,从而激励更多的群众“见义勇为”。他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

  调处纷争有“底线”

  法律、政策、原则,是张勤龙调处纷争的依据和”底线”,对一些有违法律和政策的诉求,他总是围绕”底线”据理力争,不作无原则的退让。

  青村镇有一村民,因为与医院的纠纷而多次上访,尽管有关部门早有鉴定不属事故,但她仍反复越级上访,陆续补助到各种费用20多万元还不满足。为了彻底解决这件“疑难杂症”,张勤龙冒着炎炎烈日,多次到区档案局、区卫生局、卫生疾控中心、镇卫生院进行调查取证,找出有力证据,查明了事实真相。此后,有关部门理直气壮地不再为这位上访者发放补助。

  十多年来,“张铁嘴”真情化解了1000余起矛盾纠纷,赢得了众多的荣誉。昨天,他对记者却说得非常坦然:作为一名基层的平安卫士,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本报记者 郑裕利 实习生 倪颖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