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中国之老百姓的小幸福 蔡久饭 |
| ||
|
文 / 蔡久饭 说到猪大肠这个玩意儿,是有一股异香的,难免令洁癖者有多余的联想。但请别用世俗的饮食眼光去看它吧,这玩意儿,正是所谓的“不吃者打死不吃,爱吃者死也要吃。” 西安葫芦头 ——自力更生派 西安的诸多小吃之中,最令我日思夜想的是“春发生”的葫芦头泡馍。葫芦头是什么东西?猪大肠和小肠相接处约一尺长的肥肠,其形粗大,颇似葫芦。这样的材料是不太好料理的,而且油大,脂肪含量高,为今日之健康人士所不喜。然而去西安,可以不吃别的,葫芦头是一定要吃的。我曾在洛阳和北京都吃到过味道不错的羊肉泡馍,可是葫芦头却是离开了西安城就见不到的。 吃葫芦头泡馍的程序跟吃羊肉泡馍差不多。抬腿迈进“春发生”的店堂坐下,服务员扔给你一张菜单,问:“一个馍两个馍?”一般都是两个馍,再点上一份“特制葫芦头”。于是她发你两个白吉馍,一个大海碗,只放任你自己去掰。吃泡馍是件自力更生的事,掰馍的工作只能由自己完成。如今虽也有专用的碎馍机可以代劳,但吃起来就是不香! 两个馍,都要掰成绿豆大小的颗粒,能耗上你半个时辰。掰完了,服务员来把碗收走,发你个号。到时她再端着煮好的泡馍出来喊你的号,可得惦记着。煮好的葫芦头泡馍热雾袅绕,奇香扑鼻。但见大大的碗中飘着一点红油、几点绿叶,将白白的馍块和粉白的肥肠衬托起来,相互间杂,引人食欲大开。 上海草头圈子 ——精工细作派 猪大肠入菜的做法极多,可煮、可炒;可醉卤,可酱爆。但这都比不上纯粹的红烧来得精彩。重油赤酱的本帮红烧方式,最能还原它的丰腴本质。 上海人对待食材,似乎要比别地方的人更耐心。猪大肠这东西,一般就是洗过后切成寸段,而后入锅就随便你怎么发挥了。但上海的厨师却并不急着与它刀兵相见,他们利用猪大肠的九曲蜿蜒,做出“圈子”里套“圈子”的丰富层次来,成菜色泽金黄,卤汁稠浓,咬上去嫩如面筋,咸中带甜;再加上铺底的草头鲜嫩碧绿,与红彤彤的圈子正好形成视觉上的衬托。但凡请客,这道菜一上桌,立马就是明星。 草头圈子和八宝辣酱、虾子大乌参等几味,是上海本帮菜中的头牌。最早见到关于草头圈子的文字描述,是从前翻看曹聚仁的《上海春秋》,轻描淡写的几笔,但描述得精彩,馋虫已经被勾起。1929年出版的《老上海》也曾提到:“饭店弄堂之正兴馆,价廉物美。炒圈子一味尤为著名”。到了20世纪30年代时,有人考虑到圈子油脂足,就拿草头和豆苗做围边,所以人家就叫“圈子草头”、“圈子豆苗”。但即便是在上海,擅长此味的本帮菜馆也已经不多。因为这“圈子”做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一般的小饭店承受不起。据说也只有“老正兴”等几个上年头的馆子,把这道菜的风味还能保持得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