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李国文 |
公元208年的长江上的那场决战,究竟是在蒲沂西北的赤壁,还是在嘉鱼东北的赤壁,或者就是苏轼写诗写赋的黄州附近的赤壁,至今还是有着不同看法的。但赤壁鏖战的真正意义,是作为一支弱势军队打败强敌的战例,在军事教材上被反复提及的。赤壁战后,等于重新洗了一次牌,魏蜀吴三足鼎立,划江而治,曹操便彻底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 伟人犯错误,他不是第一个。但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孙权对周瑜所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他对曹操的评价,“贼”加之“老”,耐人思量。在这次战争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主角,可分老中青三拨。刘备47岁、曹操43岁,为第一组;周瑜33岁,为第二组;诸葛亮27岁,孙权26岁,为第三组。还有一个未出场的,属于见习生的陆逊,才25岁。看来,43岁的曹操,败于33岁的周瑜,除了其他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他们两人的年龄差距,也决定了大自然的优势,是站在年轻人一边的。所以,苏东坡在《赤壁赋》里,也为这一世枭雄嗟叹:“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洒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你不能不承认年龄所具有的优势,你不能不承认青春所带来的活力。“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个绝对的强者,栽在一个绝对的弱者手下,不由得不服老,不由得不相信后来居上,苏东坡自己也不禁感慨系之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曾经光辉过的岁月,无论如何,“大江东去”,那是一去不复返的事了。 公元208年,取得荆州的曹操,大军压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对手周瑜看在眼里,但想不到这位官渡大捷的英雄,却在赤壁碰壁。大人物常常瞧不上小人物,但偏偏栽倒在小人物手里,此乃历史上许多盖世英雄为之蒙羞的故事。《资治通鉴》引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以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述《汉晋春秋》时,距赤壁之战也就不过百多年,应该说,他的这番评断,对于曹操的败因的分析,接近于历史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