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竹刻艺术大师张楫如 杨君康 |
◆ 杨君康 9月2日民间收藏版刊登周建国先生《和谐生活现竹刻》一文,介绍了竹刻大师张楫如的情况。笔者曾走访过张楫如之孙张永昌先生,现将一些不为人知的逸事补充如下: 张楫如自苏州织造府刻版放归,发誓不再刻版,就租住桃花坞一间小屋,莳花弄草,刻竹镌木。邻居画家费念慈见他善刻,就请他刻所藏书画卷轴的木匣盖和陈设古彝器的几格。 张楫如仔细阅读了费念慈的藏书藏画,费念慈则对他讲解《六法》。通过费念慈,他又结识了当时一些著名书画家,虚心向他们求教,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还按书画家的要求镌刻物件。几年下来,他完成了从工匠到艺术大师的角色转换。 张楫如的作品不光收藏家珍爱,连达官贵人也想方设法求得。民国初,直系一政客附庸风雅,欲求他一竹刻扇骨,又恐自己声名狼藉,吃闭门羹,只得辗转相托,最后由书法家胡则丰出面,以1600银元代价请他。 张楫如见是书法名家相求,自然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历时数月,终于在9寸半、16方扇骨上将七百多字的《滕王阁序》刻成阳文16行,字小如粟,却显名家风范。 张楫如成年累月伏案镌刻,染有肺疾。这一扇骨刻成,人竟扑倒在案几上不再起来。入殓时,仅见皮包骨头,血肉都已耗尽。 张楫如存世的作品不多,但每件都是精品。他还留下一本微刻印谱,约40方,所刻印章,大如黄豆,刻有40多字;小如芝麻,刻四五字。据见过这微刻印谱的金石行家说,微刻印章虽小,但讲究章法、刀法,与名篆刻家手笔相比毫不逊色。 微刻印谱及张楫如竹刻谱由乃孙、大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所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