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头版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鼓韵中华情

杨锦彪


  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本月在上海举行。开幕式上,60面大鼓和3000面小鼓组成的山西威风锣鼓《一致的心跳》,随着腾飞的焰火擂响,撼天动地,传递着人类精神的力量、勇气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鼓声中,让我浮想联翩。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民间乐器合奏、各种戏剧、曲艺、歌舞、喜庆集会和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宋代抗金女将梁红玉擅长击鼓,“击鼓战金山”成了抗金佳话。

  击鼓乐舞在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十分流行。我印象最深的是傣族由清一色男性表演的“象鼻鼓舞”。前几年我约我的几位同事到西双版纳旅游,正好遇上泼水节。那天清晨,在我们下榻旅馆的不远处,传来了时隐时现的象鼻鼓声,“嘣—嘣嘣,嘣—嘣嘣”的声音撩拨着人心的律动。于是我们走上大街,走向澜沧江畔。大街上,五六个穿一身蓝土布衣的傣家汉子闪展腾挪,边鼓边舞,动作刚劲有力,舞姿优美稳健,鼓槌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有规律地落在鼓上。最最热闹的是澜沧江畔,可谓人山人海,这里正在进行着龙舟比赛。此时,江岸助威的鼓声如山呼海啸,锣鼓齐鸣,歌舞相伴,直叫人心旌摇曳而不能自已。

  锣和鼓是一对姊妹花。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敲锣打鼓成了必不可少的习俗,逐渐形成了富有东方神韵的锣鼓乐,其极富表现力的演奏风格和不同的槌点、节奏、力度、音色等构成的种种效果,表达着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和生生不息的群体精神,让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著名的有我国山西的“威风锣鼓”、陕西的“西安鼓乐”和“韩城锣鼓”,还有浙江的“舟山锣鼓”、广东的“潮州锣鼓”等等。其中,山西的“威风锣鼓”、陕西的“韩城锣鼓”和广东的“潮州大锣鼓”因其气势恢宏、粗犷雄壮而闻名海内外。1997年,韩城的锣鼓队应邀赴港,敲响了香港回归的第一鼓;2004年,“潮州大锣鼓”作为中法文化年的压轴节目,穿过法国凯旋门前香榭丽舍大道,征服了巴黎观众;2007年,“威风锣鼓”又登上了特奥会开幕式的舞台,让世界人民分享中华鼓声释放的特奥运动员饱含张力的热情。

  鼓为心声。中国人逢盛世就擂鼓的传统已代代相传,从鼓声中传达出的“中国心声”和“民族情结”将让世人刮目相看并带来惊喜。

  悠悠鼓韵,情满中华!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