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嫦娥一号”奔月直击
 第A07版:“嫦娥一号”奔月直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要闻
 第A26版:要 闻
 第A27版:要 闻
 第A28版:要闻
 第A29版:要 闻
 第A30版:特 稿
 第A31版:早间点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上海地产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 广 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广告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地“青年剧团”纪事

姚征人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冲进了租界,上海一下子从孤岛变成了敌占区,上海许多不甘心“落水”的学校纷纷停课关门,许多不愿受日寇奴役的学生,陆续投入了抗日的洪流。我当时由于高中同学的引导,曾两次逃离家庭,跟随他到了苏中抗日根据地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参加了革命队伍。当时陆续有一大批上海的学生、工人涌到了这个地区,苏中一地委看到那么多的年轻人,就及时组织了一个短训班,进行初步的政治教育,记得当时有政治教员专门为我们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课。训练班结束后,一部分同志去做民运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中的文艺积极分子组织了一个流动宣传队,到5月份把宣传队改成了直接以文艺形式进行宣传的青年剧团。青年剧团全团总共十七八个人,团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绝大多数是来自上海的女学生。

  这个剧团除了团员外一无所有,没有幕布、灯光、剧本,完全白手起家,更特殊的全团没有一个男演员,所有剧中的男角色都由女同志反串,简直像个女子剧团。剧目都是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即兴编就的,如为了动员老百姓参军,我们编了个小调剧“一定要你去当兵”,一共两个演员,其中留恋家庭不肯当兵的丈夫就由谷音反串,我就演那个劝丈夫当兵的老婆,曲子套用苏北小调,完全用苏北方言演出,通俗易懂很受观众欢迎,每次演出,笑声不断。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村里农民胸前挂了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由村长拉着马到区政府去报到时,我们不由得从心里笑出来,哈!我们的宣传起了作用了。又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上建立了反法西斯阵线,我们为配合形势宣传,即兴编了个《法西斯末日》的活报剧,剧中法西斯三头目均由我团三个女娃娃扮演,小妹妹言勇,生就一双金鱼眼,就她扮演头号法西斯希特勒,她用锅底灰抹了一撮小胡子,把剪短了的一道毛梳向一边,张大了两只金鱼眼,在台上歇斯底里大吼一顿,那疯狂劲儿,活像电影纪录片里的希特勒。黎汶扮演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没有和服,就把自己盖的条子被面拉了下来,披在身上,腰里束上一根稻草,嘴里“阿里阿多,拔盖耶鲁”的乱说一遍,那副劲儿,挺像下乡扫荡的日本鬼子。瘦小的墨索里尼就由曾慧芳扮演。这出戏一出台,老百姓都肃静地看着,“这三个洋鬼子想吃掉我们老百姓”,虽然并吞全世界的“世界”在当时苏北农民头脑里还没有这个概念,但日本鬼子在这里“扫荡”、“清乡”,每个老百姓都深有体会,因此虽然是出“洋戏”,但群众还是看懂了,第二天有几个刚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专门来后台访问我们,一说扮演“法西斯”三大头目的演员都是女娃娃时都不禁大为吃惊,这穷乡僻村还能培养出如此出色的演员,由此下决心下连队当兵,不久这些学生都成了所有连队的文艺骨干。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