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 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分迎合观众,“熟曲”也变“俗曲”
世界名团来了 我们会“点菜”么

张思阳 伍斌


  解放日报 最近,不少大牌国外交响乐团纷纷来沪演出,掀起一阵“交响热”。国外名团究竟亮出怎样的曲目,才不枉重金邀请?乐团拿手名曲和观众熟悉的中国曲目,孰轻孰重?这些细节,考验着国内演出商的“点菜”能力,也与培养高素质交响乐观众密切相关。

  上海交响乐团总经理陈光宪表示,国内既然花重金请来国外知名交响乐团,就理当选择乐团最具特色的经典曲目,才能奉献给观众物有所值的表演。像本次艺术节上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带来浪漫派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捷克爱乐乐团带来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等,无论从专业还是乐迷角度来看,选曲都是恰当、得体的。但业内专家也指出,在不少海外乐团的引进中,部分演出商仍然因为不谙熟乐团个性,“偏食”熟曲,选曲雷同,花了重金却没有买到“保留菜肴”。上海爱乐协会一位成员说,一些知名乐团应中方演出商要求,强换曲目,演奏一些并不体现乐团最高水准,比较讨口彩的曲目。尽管“熟曲”一毕掌声四起,但在这种迁就性的演奏中,国内观众难以真正了解一个乐团的好坏,也听不到最具含金量的演出。网上有乐迷将这种现象称为“熟曲”变“俗曲”。他们希望在顶级乐团莅临之际,不妨让听众多品尝国外不同个性的“珍馐”乃至“极品”,这样国内交响乐的整体欣赏水平才会提高。

  一流乐团来华献演,不乏加演中国曲目者。对此专家指出,凡国外乐团献演都要求其演奏中国曲目,则无必要。如果一味要求开练中国曲目(有时甚至是一些临时改编的通俗曲目),就有点强人所难。何况让一支乐团在未经充分排练的情况下仓促演出中国曲目,艺术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这对花了大价钱欣赏一流演出的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浪费。

  (张思阳 伍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