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 戏曲中的酒 周明 |
文 / 周明 酒在中国戏曲中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饮酒与吃饭几乎是同义词。用酒或醉酒作为剧中主要情节的戏多不胜数,如《贵妃醉酒》《醉打山门》《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监酒令》《刘伶醉酒》《斩黄袍》《打金砖》《太白醉写》《浔阳楼》《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酒丐》《薛刚大闹花灯》等等。 酒能使人兴奋、愉快、增加勇气,也能给人造成痛苦和灾祸。但在戏曲中,更多的情节是酒给人带来灾祸和悲剧。《薛刚反唐》就是典型的因酒肇祸的剧目。因醉酒而误事,酿成不可弥补的憾恨的戏也很多。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还算是开明的君主,但在《打金砖》和《斩黄袍》中,把他们都描写成杀戮功臣的昏君,原因就是喝醉了酒,失去理性,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由于喝醉了会失去理智、昏迷不醒,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将人灌醉而生发的戏剧情节。如昆曲《贞娥刺虎》《渔家乐》(亦名《金针刺梁冀》)及京剧《望江亭》《审头刺汤》《青霜剑》等剧中均有这类情节。 有些戏虽然不是以饮酒、醉酒作为贯穿全剧的主要情节,但却是剧中某一片断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细节。例如《西厢记》中崔老夫人悔婚,请张生赴宴,强迫莺莺以“兄妹”身份向张生敬酒;《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与鲁肃在船中共饮时,两个人完全不同的表演;《杨门女将》中,寿堂变灵堂,佘太君以酒酹地,祭奠杨宗保时的悲壮场面等。此外,《白蛇传》中白素贞饮了雄黄酒,现出原形以致引出“惊变”“盗草”“金山寺”“断桥”“合钵”等一系列悲剧性的情节。可以说,如果没有酒,也许就没有如此丰富的戏曲情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