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 告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广告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第T01版:上海地产
 第T02版:广告
 第T03版:广告
 第T04版:广告
第B10版: 好吃 · 酒旗茶垆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里茶外
千两茶

蒋敏翔


   文 / 蒋敏翔

  由于酷爱喝普洱茶,近年来不仅自己喝,还带动一些对普洱茶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喝,后来索性在峨山路浦东南路口开了家茶馆,取名“易品轩”。为此特地请陈佩秋老先生题写了店名。那副古人赞美普洱茶的妙对“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则由周慧珺先生书写。

  既然开茶馆,就得有些镇店之物。记得2年前台湾朋友曾送我几包“千两茶”,喝了以后印象深刻。他说过早年曾收过5支“千两茶”,于是问他,能否转让1支给我?他问我是想喝还是别有用途,我告知他要开茶馆的计划。他沉思片刻后问我是否知道这支茶现在的价值。我说不知道,他说网上曾有人出价10万欧元,吓我一跳,心想:这么贵的东西不要也罢。谁知第二天他来电说,既然你开茶馆,我就给你1支,是否转让,以后再说。据他估计,这么完整保存的“千两茶”内地可能已没有,就算是给内地茶人作点贡献吧。我真是大喜过望。

  “千两茶”又名“花卷茶”,是清朝末代及民国初年著名的“黑茶”,产于湘西山区,每支高约150厘米,粗20厘米。按老秤的算法,重一千两,约合30公斤。过去交通困难,运输不便,该茶用手工紧压成形后,再包上竹叶、棕榈及竹条,像段树干,以便于捆绑在骡马背上长途运输。上世纪50年代中期,湘西一带公路开通,“千两茶”基本上停产,工艺也失传。“文革”后有人仿制少量重约三百两、短小无包装的“千两茶”,但无论外形、茶质都相去甚远。

  台湾茶友的盛情,让有缘的茶友可品鉴这一绝代佳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