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研发成功远程监护系统 “虚拟病房”24小时随护心脏病人 陶韡烁 钱滢瓅 |
本报讯 (通讯员 陶韡烁 记者 钱滢瓅)心脏监护,患者无需入住昂贵的监护病房,只要随身携带实时心电信号采集器,哪怕人在外地,也能24小时接受“虚拟监护”。最近,由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祖祥领衔的课题组开发的“院外心脏病人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入围第二十一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据介绍,这一系统为国际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大大降低心脏病患者的监护治疗费用和心脏病人的猝死几率。 四大模块监护病人 这个远程实时监护系统由四大模块组成。 ■ 第一大模块是病人随身携带的实时心电信号采集器,它能随时采集病人的心电图和各类心电信息; ■ 第二大模块为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传输模块,负责将信号采集器收集的数据实时传回给医生以及将医生的建议和医嘱即时传给患者; ■ 第三个模块位于医院中的自动监护中心,目前技术条件下,该中心能同时监护100位患者,并自动分析心电图,实时筛选出心电异常的患者信息传给医生诊断,并开列诸如“心律失常,请立即服药”“请回家休息”等医嘱信息实时回传给患者。 ■ 第四模块为GPS模块,能精确定位患者的位置,一旦医生判明患者可能发生意外,需要紧急救治,可以立刻找到病人,实施救护。 新系统的发明应用,为心脏病人搭建了一个24小时工作的“虚拟监护病房”。在技术上,真正实现医生与病人24小时的“心连心”。 及时救治预防猝死 据方祖祥教授介绍,每年仅我国沿海大城市中就有约60万人因心脏病猝死。一般来说,在心脏病猝发之前,都会有心电征兆,只要能及时发现这些征兆,就能预防意外的发生。此外,即使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早一分钟抢救,病人存活的几率就提高10%。 通过这一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医生可以随时了解出现心电异常征兆的病人信息,并及时开展救治,预防猝死的发生。即使发生意外,也能通过系统自配的GPS系统,及时找到患者,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 而且,这一系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原来一个心脏病人住院监护1天的花费,现在可以维持一两周的信息传输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