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焦点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 · 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鲍的学名是鳆

薛理勇


  最近在新民晚报读到一篇关于鲍鱼的文章说:“鲍鱼是有臭味的,有句谚语形容鲍肆之臭,久入而不闻其臭,但臭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新鲜的鲍鱼买回来是要预处理的。”“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鲍鱼”并不是指某一种水产,而是对腌制过的鱼的统称,显然,作者把如今价格昂贵的鲍和古人指称咸鱼的鲍鱼混为一谈。

  鲍的学名叫作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鳆,海鱼”,后人注《说文解字》说:“鳆似蛤,偏着石”,“鳆无鳞有壳,一面附石,细孔集集,或七或九”。鳆的样子像蛤,没有鳞而有壳,它的一面紧紧依附在石头上,壳上有7个或九个小孔,所以它也被叫作“九孔螺”,据说,鳆壳有良好的清火明目的效用,于是它也被叫作“石决明”。野生鳆生长在近海岛礁的悬崖上,采摘艰难,离水的鲍存活很困难,所以鲍的价格也很贵,被视为食中佳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讲:“鳆,音薄。(颜)师古曰:鳆,音雹,雹与薄同。”原来,鳆的古代发声与薄、雹相近;清代周亮工《书影》中讲得更清楚:“鳆鱼出胶州。鳆音扑,今皆呼‘鲍’。胶人言:鳆生海水中,乱石上,一面附石。”大概到了清代以后,胶州地区产的鳆被分销到各地,而鳆与鲍同音,于是,本来写作“鳆”的贝类被人讹写作“鲍”了,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在绝大部分词典里,在“鳆”的下面有“今俗称鲍”之类的注文,而在“鲍”的下面并不注明“即古代的鳆”,所以导致大家的误解。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