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如诗 姜 宏 |
春到人间万物鲜。春天充满诗情,春天富有画意,春天给人诱惑。千百年来,它赋予诗人文豪诸子百家很多创作激情和灵感。 古今中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难以胜计。如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张耒《春日》:“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描绘春天的诗歌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写春的名句既有诗词形式,也有文书篇章。但我对六朝梁代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一段描写江南春色的佳句情有独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陈伯之,梁时为江州刺史,梁武帝天监元年叛降北魏。天监四年,武帝命临川王肖宏率军北伐,伯之领兵相抗。肖宏命丘迟作书与伯之,丘迟通过这段对故国江南春天的书文描写,并用“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故国之思、乡关之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书文感动伯之,于是率众归梁。这区区十六个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着浓重的一笔,这是一段用文学形式讴歌春天与大自然生机之精品。 记得在“文革”前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林庚所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专门提到草长莺飞这段写春的描述。去年初,曾在一则短讯中得知这位90多岁的文学泰斗走完了他的风雨人生,于是产生了想去图书馆翻阅一下这本“文革”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念头,但遗憾的是,在该图书馆未能找到这本有了年代的原著。尽管如此,这并不淡薄我对林庚教授评价暮春三月的深藏记忆。每当到了春暖花开之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吟上这一段。多年前我已请一位书法家挥毫题书了这一佳句,裱入镜框后一直放在自己的书桌前,随时欣赏,够得上是心头春常在了。 然而,最美的写春之作,或许在于走在通往春天的道路上,表现出非其时而有其气那点点滴滴即将来临的春意。唐代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就在于传递一种阴晴不定、乍暖还寒悄悄而至的春气息,道是无春却有春。 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绿满枝头的季节,当明媚的春光透进我的书房,真有风吹花卉香,鸟语杏苑新之感。一时间陋室仿佛又多了一点吟唱悦耳之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