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长三角/ 专版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法治视窗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新民时尚
 第B10版:时尚/城市玩家
 第B11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2版:时尚/男士部落
 第B13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4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5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6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现代家居
 第B2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3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4版:新智
 第B25版:E生活
 第B26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27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8版:E生活/家电生活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记者当“小白鼠”5个月服3000多片“补品” 结果仍难有定论
保健品:功效难验证 市场仍扩张

袁原

■ 保健品一直热销,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宁可信其有功效”的心理
■ 美国保健品处于食物与药品之间的“模糊地带”,一直缺乏权威机构检测和监管

  维生素、欧米茄-3深海鱼油胶囊、益生素片、抗氧化剂……种类繁多的营养补充品涌入市场,其所谓保健功效却难以验证。

  为探求保健品价值所在,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约翰·克劳德甘当实验“小白鼠”,在5个月内服用3000多片营养补充品,结果仍然难有定论,却得以一瞥保健品市场的庞大规模。

  量身打造的“补品”

  克劳德开始实验之时,市场上已兴起个人定制潮流,营养补充品公司号称能为顾客量身打造补品套餐。

  克劳德选中乌苏纳健康科学公司的产品做实验。这家位于盐湖城的营养补充品公司规模不大,但产品口碑不错。早在开始“进补”前几周,克劳德即登录乌苏纳网站,接受在线健康评估。

  在电子表格中,克劳德如实填写个人信息:饮食习惯,虽注意食用果蔬等健康农产品,却有夜间吃薯片等零食的坏习惯;每天暴露在日光下的时间不足10分钟;日常锻炼频繁堪称上瘾;热衷饮酒……

  出具个性化“进补”菜单时,大部分营养补充品公司对潜在顾客的验血报告兴趣不大。他们更愿意了解饮食习惯、日常作息和医疗病史等个人信息。对于平时很少吃鱼的顾客,他们会推荐服用欧米茄-3深海鱼油胶囊,睡眠不好的消费者往往被建议服用褪黑素。

  收到克劳德提交的个人信息后,乌苏纳网站的评估软件自动生成他需要摄取的营养补充品“套餐”目录。根据这份个性化“进补”清单,克劳德每天早晚需各服8片营养补充品,白天还要服用另外6片药品。其中,仅“晨间套餐”就含有5种保健品,分别是:两片健骼宁、两片螯合性矿物质、两片超级抗氧化剂、一片心脏宝和一片葡萄籽C200。

  克劳德最终收到乌苏纳套餐产品——一个包装干净利落的纸箱子,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既有补充蛋白质、减缓饥饿感的人造食物棒和粉末状冲剂,又有“足够为一头大象通便”的亚麻籽纤维。

  正式“进补”之前,克劳德在今年1月第一次验血,检测其血液中钙、蛋白质、钠、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基本水平。接下来,他每天服用22片营养补充品,直到5个月“疗程”结束后再次验血,检测健康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难以解读的数据

  今年6月,克劳德再次验血,但与1月的验血报告相比,却罕见显著变化。

  与5个月前一样,克劳德这次验血共检测了31项健康指标。其中,每分升血糖水平1月是83毫克,6月是88毫克,无论从数据本身还是医学角度考虑都不算显著变化。此外,血液中所含钙、蛋白质和钠等物质水平变化甚微,而检测肾功能的两项指标数据则与5个月前完全一样。

  31项指标中,只有两组数据变化显著。其一是维生素D水平,比5个月前增长了75%。克劳德为此咨询自己的私人医生和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专家格伦·布朗斯坦,两人均认为这缘于其过去5个月里服用的维生素D3。

  此外,克劳德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也明显提高,从1月的61毫克增长至6月的89毫克。对此,两位专业人士解读不一。私人医生狄龙认为是服用深海鱼油胶囊的缘故,布朗斯坦却难以苟同。他指出,含有烟酸的保健品也有类似功效,尽管克劳德用量微小未必能达到效果。

  即使供职于乌苏纳公司的分子生物学家布莱恩·迪克逊也表态谨慎:“我们从不认为营养补充品是保持健康的捷径,我们仅把营养补充品视为保险对策。”

  然而,这样的保险对策价格不菲。《时代》周刊为克劳德历时5个月的营养补充品疗程支付1200美元账单。实际上,与其他保健品厂家推出的套餐价格相比,克劳德的“补品”开销并不算多。

  不少研究试图用数据验证营养补充品的保健功效,但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布朗斯坦认为这些数据不可靠,因为样本人群数目有限,且缺乏安慰剂控制。他还指出,由于每种营养补充品由至少十种成分构成,很难确定究竟哪种成分起到保健作用。

  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心脏研究所主任爱德华多·马尔万甚至警告说,过度服用抗氧化剂可能造成干细胞基因突变。他不推荐服用营养补充品。“我真为那些每天服用20多片维生素的老太太担心,”他说,“我所知的所有情况下,合理膳食已经足够。”

  明显的“执照效应”

  连续5个月服用营养补充品,克劳德并没有因此明显改善体质,却险些因为“执照效应”长胖。

  所谓“执照效应”是指错把营养补充品当成“健康执照”,以为只要服用保健品就不必合理膳食或者规律锻炼,结果养成危害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

  翻阅克劳德5个月的健康日志,不难发现“执照效应”的作用。服用营养补充品初期,克劳德注意合理膳食。他在2月6日记录,当天晚餐为烤鸡肉、蔬菜、糙米配菠萝汁。到了3月,他的晚餐中却多次出现高热量食品,例如3月2日的汉堡、薯条和炸洋葱圈。

  自从服用营养补充品以来,克劳德对健康饮食逐渐掉以轻心,是典型的“执照效应”。他以为,既然已经服用含有维生素C、烟酸和维生素K的保健品药片,就可以减少蔬菜的摄取,大胆食用炸薯条。

  结果,服用营养补充品以来,克劳德的体重节节攀升。今年2月1日,克劳德体重77.1公斤,到2月底长到79.4公斤,到3月31日已经长到81.6公斤。最后,克劳德不得不花3个月时间,在私人医生辅导下减肥至原来体重。

  克劳德不得不亲身体验营养补充品的保健功效,部分缘于这类产品置身于食物与药品之间的“模糊地带”,一直缺乏权威机构检测和监管。

  利润不菲的市场

  尽管尚无科学数据证实其保健疗效,营养补充品仍然热销,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宁可信其有”的心理。

  布朗斯坦对营养补充品持怀疑态度,却服用一种号称能补充维生素D的保健品,每片含维生素D2000个国际单位。其实,关于维生素D含量的所谓健康标准,医学界至今尚存争议。布朗斯坦对此并非不知情,但仍服用营养补充品,只为防患于未然。

  不少消费者抱有类似心态。他们对营养补充品将信将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却愿意一试,心想“万一这真管用呢?”保健品市场因此扩张迅速,商家纷纷推出各类保健药品,针对从关节炎、老年痴呆症到癌症的几乎所有疾患。

  在美国,每年购买营养补充品总额达280亿美元,是1995年的两倍,比每年用于健身锻炼的支出多50亿美元。

  克劳德选中的乌苏纳产品90%产自其位于盐湖城的制药厂,每周出产2200万片营养补充品。该公司采取类似安利的直销模式,在全美有20万直销人员,去年收入高达5.65亿美元,却仍算不上该行业的“大玩家”。美国营养保健品知名品牌GNC年收入19.3亿美元。

  全球首屈一指的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也看好营养补充品市场。该公司去年收入高达680亿美元,其中有4.63亿美元收入来自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营养补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