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首清平调,千载传唱,道透了杨玉环似仙似娥的天姿国色。元明之后,舞台上的醉贵妃更是倾倒无数文人刻家,其绰约风姿亦常显现于竹木牙角雕器上。
图中那尊出自清代中后期,染色核桃木圆雕贵妃醉酒摆件,为20.7厘米高。该刻家雕技之所以高出他人一筹,在于他对“醉”的意境有着十分深刻透彻的认知,且能十分到位地把握住“醉”与“似醉还醒”的这个度。将杨玉环那低眉凝伫、意态婉然的消魂醉姿,长留在这尊雕像中。
该雕像妙在不落俗套,摈弃贵妃头上那顶不适宜翩跹起舞,繁缛而沉重的凤冠,还以唐人崇尚的盘旋发髻;妙在一肩霞帔,遮去了清人视袒露为淫,唐人视露为美,太真那丰腴的玉肌酥胸,避免了刻家遭受清人世俗的讥责;妙在一袭长裙曳地,隐去贵妃那双霓裳善舞的天足,消除了清人无法正视的那双不是三寸金莲的尴尬。还妙在刻家将贵妃酒后一曲霓裳终,水袖长甩娇无力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至极。玉环甩一臂半倚半搭在高力士肩上,似依似靠,步履轻盈游移,珠钗摇荡,身姿恍惚,醉眼朦胧中透着微醺的浅笑。
更妙在高力士一手搀扶着娘娘,一手仍擎着未尽的半杯露华,消廋的肩胛上感受到沉沉的分量,有点力不从心,却不敢趴下,使劲扛着,仍被压得躬背曲腰。其胸中似有难言之隐,脸上强打着欢笑,一种难以负重的艰涩苦笑。妙啊!刻家正是以此来衬托出杨玉环重颐丰下之美,她略略硕重,肥腴中不失娜婀,却是唐人最怜最爱的那种身姿体态。
她是我见过的明清竹木牙角雕醉贵妃中,醉得最妩媚的一件,也是比较接近和符合唐人笔下对美人的描述。难怪唐明皇见到如此醉美人后终日笑看不厌,从此不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