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国内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近年来青少年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值得引起重视。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对结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若每日进食50克加工肉,患大肠癌风险就会增加约20%。一些良性结肠腺瘤、息肉、血吸虫病肉芽肿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也都可恶变成癌肿,所以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烧烤和加工肉,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上述良性结肠病变,有积极的预防意义。
临床上将盲肠、升结肠和右侧横结肠称为右半结肠,左侧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称为左半结肠。右半结肠肠腔较大,肠内粪便呈液状,发生在该部位的癌肿大多向腔内生长,表面易溃破出血和继发出血,故常发生脓血便、贫血和低热等全身症状。而左半结肠肠腔较小,粪便已成形,该部位的癌肿多沿肠壁呈环形生长,故引起肠腔狭窄,出现腹痛和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癌肿不断生长,在腹部扪及肿块。中年人一旦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检查:①持续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②原因不明的便血,色暗红或粪便带血和粘液。③近期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气胀。④不明原因的贫血、低热和体重明显减轻。⑤腹部扪及肿块。
发生在乙状结肠下端和直肠的癌肿占全部大肠癌的4/5,其中2/3则可在肛指检查时发现。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大致与结肠癌相同。直肠癌的早期症状是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出现无痛性便血、粪便带血和粘液,患者常自误为内痔而不予重视。如癌肿继续发展,可出现肛门部里急后重的感觉,即想大便而又排便不尽感;肠腔狭窄而致排便不畅和大便变细;侵犯膀胱时则出现尿痛或排尿困难等。
黄广建(华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