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神童离普通人的家庭很远。但是,这两年,家长们争先恐后把孩子送入素质班、早培班、小五班、优才班,不少机构纷纷开设了与“超常”相关的培训班。
当曾经高不可攀的“神童”一下子“跌”进街头巷尾时,我们不禁要问:真有那么多神童吗?
望子成“神”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指出,遗传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开始,天赋确实存在差异。超常儿童的非凡表现既有先天的因素,同时也与后天的教育及成长环境分不开。从中外心理学家对儿童智力普查的结果来看,智力超常儿童占同龄儿童的比例一般为1%至3%。
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超常儿童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发生了增多的趋势。但是,这两年参加各种“神测”———超常儿童筛查测试的人数却在年年升高。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大概正是“没差多少”的心态,成为了“神童”虚高现象的心理起源。
培训神话
与学者的冷静态度不同,培训市场上的专家显得非常热情。许多培训机构的人喋喋不休地告诉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作为家长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是失职。”
一位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给前来咨询的家长顺手画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大三角形用一个十字分成了4个小图形,然后在每个小图形里用1、2、3、4标上了序号,问孩子这幅图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三角形。一般的孩子在看到这道题时,都觉得很简单,很快就会数出5个三角形。“但,其实,孩子都忽视了‘4’这个标号中也带有一个三角形。”这位工作人员说。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培训似乎真的很有帮助,至少这些孩子再看到上面的题目能思考得更为全面。
不过施建农却说:“真正的‘超常’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曾经有连名字都不会写的孩子,照样能通过测试筛选出来。
不甘人后
即使专家明确指出超常儿童是无法用培训的方式获得的,但超常儿童培训市场却越来越火。
柳女士说她算是想明白了,“在现在这种应试大环境下,孩子只有应试好了才能进行素质教育,否则你就会被卷入更加严酷的应试教育中。”
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更多的家长领着孩子在应试的道路上逃离应试。
不过,在另一些家长眼中,柳女士还属于不太开窍的。一位朋友这样指点柳女士:“苦练孩子太笨了。帮孩子编织好一张关系网,他将来怎能不成功?”
利益推手
在今天的培训市场上,奥数、外语、舞蹈、钢琴等培训班多如牛毛,其价格也变得相对透明。而“超常特训”还属于比较新的项目,再加上专业性较强,其利润也相当可观。比如,思维特训课程一期培训是6000元,如果过不了初试,会退一半的钱,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培训班,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至少挣到3000元。何况这还是平时的费用,如果到了模考阶段,家长要掏的钱还要更多。
个别“超常儿童”培训机构不停地强调自己的“真题”与中科院心理所的题目相似度非常高。因此,参加培训的孩子在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初试中有更高的通过率。
著名的门萨俱乐部是一个世界顶级智商人士的圈子,其入会的测试题在全世界范围内保密,若主监考官泄密,将立即被撤销主监考官资格,并追究其责任。
专家强调,通过一般的培训是无法让一个非超常儿童通过“超常儿童筛查”的,但是,如果,一些机构的“真题”确实很“真”,结果又会怎样呢?
因材施教
“超常儿童”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很小,而其中能接受科学的、适合“超常儿童”教育的人则少之又少。不少孩子小时候聪明过人,小学、中学连续跳级,甚至跳进国内著名的大学,但往往“跳着跳着”就不再“神”了。
很多国家把“超常儿童”教育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全美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一年用在超常儿童上的所有费用为5亿多美元。但我国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不包括超常儿童。
由于超常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特点,比如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喜欢提问等,在一个正常的课堂秩序下,他们可能用15分钟时间就学完了45分钟的课堂内容,剩下的时间里他们的行为就有可能被认为是扰乱课堂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而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而一些学校进行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也会采取压缩学制的办法。对于绝大多数家长而言,他们并没有真
正分清“超常儿童”实验班或“早培班”与其他实验班的区别,似乎只要上了一个实验班,孩子的将来就有了保障。这种盲目状态是家长自身焦虑的一种体现,是在社会生活中缺少安全感的体现:似乎只有出人头地,生活才有保障。
施建农介绍说,上世纪,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校只强调学生在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这使得很多在其他方面,比如空间智能、肢体智能比较优秀的孩子缺少成就感。而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正好应对这样的问题,让教育发现不同孩子的不同长处,使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成长。
“这样的理论到中国来就变了,本来寻找长处的理论,变成了寻找短处的理论。”施建农说。不少家长由此找到为孩子拾遗补缺的依据,同时,一些机构也找到了继续忽悠家长的工具。
“每个家长面前都摆着两个东西:‘事实’和‘愿望’。”施建农说,真正理解孩子之间是不同的,就会选择相信“事实”,而那些不面对现实,总是选择相信自己内心愿望的家长就更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左右。因此,社会上出现的“考神童”热,就是这种心态的表现,没有“超常班”也会有其他的什么班。
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少教育专家会这样说:“请注意,不要在春天的时候摇晃一棵苹果树。”对于天资聪颖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
樊未晨陈奕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