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心事:卢作孚传》由卢作孚长外孙清秋子历经十载,依据大量稀有史料为外祖父立传,于2016年1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南下进攻上海、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内迁至重庆。
自晚清以来,中国工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到1937年6月,全国(东北除外)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有3935家,其中,约70%集中在上海、武汉、无锡、广州、天津5大城市,其中仅上海就有1235家,占总数的31%。战争爆发,上述地区先后全数沦陷,于是,抓紧时间西迁企业,关乎抗战国运。
1938年6月,日军调集30万军力攻击中部重镇武汉,中国军队组织100万人进行抵抗,这场“武汉大会战”是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当时的武汉地区有中国最重要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和多家兵工厂。
武汉失守后,长江中游航线全部被切断,入川门户宜昌成了下一个被攻击的战略目标。当时堆积在宜昌码头的商用和军用器材超过12万吨,此外还有油料1万吨,各类公物6万吨,等待入川的政府官员、技术工人、大学师生和难民在3万以上,不夸张地说,这里几乎集中了中国兵器工业、各类机器工业和轻工业的生命,是国家仅存的一口元气。
这时候,日军飞机天天轰炸宜昌,随时有可能被攻陷,招商局、三北等公司已经精疲力竭,更可怕的是,距离长江上游的枯水期也只剩下一个月左右。情况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西运的重担猛地压到了长江中上游最重要的航运企业民生公司的肩上。个头瘦弱的四川企业家卢作孚来到了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当时,民生公司可用的轮船24只,按平时的运输能力,40天大约只能运1.4万吨,要将十多万吨物资在一个多月内全部运往重庆,几乎没有可能。
卢作孚召集人员通宵开会,他们参考以往枯水期分段航行的经验,决定采取分三段运输的办法,按照40天时间,设计出一个严密的运输计划,宜昌到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到万县为第二段,万县到重庆为第三段。
长江三峡,急流险滩,只能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可以充分争取时间,航运人员尽量不空耗一天、一点钟,甚至一分钟。搬运装卸工最多时有2000多人,日后卢作孚回忆当时景象:
“每晨宜昌总得开出五只、六只、七只轮船,下午总得有几只轮船回来,当着轮船刚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子早已揭开,窗门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拖头已靠近驳船。轮船刚抛了锚,驳船即已被拖到轮船边,开始紧张的装货了。”
“两岸照耀着下货的灯光,船上照耀着上货的灯光,彻底映在江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的歌唱,拖头往来的汽笛,不断的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的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此次宜昌抢运的物资、人员,相当于民生公司1936年的总运量。在预定的40天内,他们奇迹般地运完了全部人员,运走了三分之二机器物资,又过了20天,当长江水位降到没法组织大规模运输时,沿江剩下的只是一些零零星星的废铁。
(摘编自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一书)
作者简介
清秋子,著名作家,本名程晓刚,系卢作孚先生的长外孙。祖籍江苏宜兴,1952年出生于重庆,幼年随父母移居长春。
早年下乡插队八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客居海隅,专事独立写作。以底层文学揭示都市“鼠族”生活真相而闻名,继之在人物传记创作上独树一帜。
代表作有:《国士——牟宜之传》、《我是北京地老鼠》、《我是老三届》、《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魏忠贤:帝国阴谋家》、《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以及历史系列小说《汉家天下》等。
内容简介
十五岁,他因贫困而辍学,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子弟;三十岁,他携家带口,是徘徊在人生岔路上的迷茫青年;四十二岁,他坐拥中国近代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是资产过亿的大企业家;四十五岁,他手握国家交通命脉,是位高权重的政府要员;五十九岁,他以悲剧收场,身后留下的,不是大笔的遗产,而是无尽的遗憾。
他就是卢作孚,身上有着一大堆的不协调:既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又是眼光敏锐、知识渊博的学者;既是不懂得时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超前的实业家;既是没有存款的一介布衣,又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航运巨头。然而,他的名字却长期为历史的尘埃所掩蔽。
卢作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对经营管理、道德重建有哪些经验智慧?他对社会转型、民族复兴有哪些深刻见解?他如何在波诡云谲的时代里闯出一片天地?
在中国正经历重要转型期的今天,是彻底拂去那些历史尘埃的时候了。
本书侧重于讲述卢作孚的人文精神演变,结合与其有密切交往的众多民国人物,详细介绍了卢作孚在思想上的探索历程,着重刻画了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是如何养成以及如何毁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