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牛蛙之殇》的热文让上海家长的教育焦虑再度被推至聚光灯下。尽管文章中的故事真实性尚待确认,但文中描述的一家人为了让孩子考上四大民办小学,全家动员最终折戟的惨状,引发了有着类似经历的家长们大范围的讨论。似乎每一次出现这样扎心的现象,都能将上海的教育问题推至风口浪尖。所谓的“民办名小-民办名初-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果真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么?上海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否真有必要上升到“殇”的程度?
记者 颜静燕
1
引爆朋友圈的热文说了啥?
这篇热文全篇总结下来大概是这样:上海的一户中产家庭在倾尽全力的体制内教育下,没有培养出期待中的“牛蛙”,反而对孩子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所以他们通过某移民中介进行了西班牙移民,美其名曰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健全的教育体系”。(引号内为原文表述)
《牛蛙之殇》引爆朋友圈之后,沪上一个由几名媒体人创办的育儿公众号“千金联萌”便第一时间对文章进行了解构,结论是:“妈妈的执念,孩子的天真,老人的无奈,时代的焦虑,《牛蛙之殇》的10w+不是没道理的。可是,这都不能掩盖它是移民中介软广的嫌疑。”
2
教育焦虑愈演愈烈
无论《牛蛙之殇》描述的情形是否真实,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却是真实存在着的,且愈演愈烈。
一位在媒体任职的妈妈这样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第一个好友买房的时候,我感慨——房价真贵;第二个好友买房的时候,我叹息——都比我混得好,这么有钱;第三个好友买房的时候,我怀疑——学区房是不是已经是学龄前儿童家庭的标配了;第四个好友买房的时候,我困惑——有病的那个人是不是我?而这一切,只发生在一两年内。”
“没有孩子之前,魔都的静安区就是久光,逢年过节福袋剁手不及。有了孩子之后,静安区就是一师附小静教院,落户门槛五年,看房的都是大肚子;没有孩子之前,帝都的海淀区就是北大清华,未名湖畔好风光。有了孩子之后,海淀区就是‘宇宙中心’五道口,清华的学区房比清华的学历还值钱。”
“家长要有极强的心理应对能力。”沪上一位学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上海,一些知名民办小学选拔学生的标准连年水涨船高,若不持续进行足够的学业训练,“进了也跟不上”。
3
“牛蛙之火”越烧越旺
在沪上家长圈里流传着一条“教育的鄙视链”——上得起双语不上私立,上得起私立不上公办。上得了第一梯队不上第二梯队,上得了市重点不上区重点——“优先选民办、保底到公办”,已成为很多上海家长为孩子选择小学的基本思路。
据媒体公开报道,被称为“全国最好小学”的世界外国语学校在2013年计划招生120人,但报名人数达4400多人,招录比超过36:1。为应对小学面谈,不仅有家长特聘私教,“一对一”面谈辅导,还有家长通宵排队报名“人机对话”(幼升小新引入的面试形式之一)的强化班。
由此产生了另一个流传在家长圈里的名词——“鸡娃”,指家长强迫孩子进行高强度的课外学习训练,例如高频次地上各类课外培训班。“鸡娃”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牛蛙”(指“牛娃”),成为“牛蛙”才可以上优质的民办学校。
王思思(化名),6岁,是一位今年“上榜”世界外国语学校的“牛蛙”,她的经历很具有代表性:在沪上某高端英语补习机构学了三年英语,上过钢琴、芭蕾、击剑、语文培训班,妈妈不上班全职陪伴。
4
教育焦虑不应被利用
“要让孩子成为牛蛙(娃),成不了的话,至少要成为青蛙(普通的娃),不然我的孩子就只能成为小蝌蚪”“如果我的孩子成为小蝌蚪,我这一辈子没有指望了,我的孩子也没有指望了”。一位上海家长曾如此坦露心声。
但在沪上知名漫画作者“北碚小猪”看来,很多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市面上的各种培训机构。她在微博中指出,所谓的民办名小-民办名初-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之路,很大程度是培训机构给出的概念。如果这个概念不深入人心,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从幼儿园就开始成为培训机构的忠粉,就不会有那么多钱流入机构的钱包。机构的一切行为,分析到底,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尽量,尽可能多地掏钱。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这说明,不只是“幼升小”,“恐慌式抢跑”“集体性焦虑”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作为家长,或许也需要反思,相较于孩子的成长,自己是不是更在意孩子在同龄人中的位置?进而言之,在社会层面,如果成功的概念是单一的、评价的机制是一元的,“牛蛙的战争”是否会一再演绎?
“千金联萌”也撰文指出,尽管《牛蛙之殇》反映了年轻父母的“教育焦虑症”,但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推文在不断加重我们的“教育焦虑症”,用户的每一次转发都可能成为这种社会焦虑的助推器。在性格的养成中,家庭的教育要远胜过于学校的教育,这是健全的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学”应当致力于培养一个自尊、自信、自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是“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