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特别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境游学,到底是“游”还是“学”?
沈怡筠
图/TP
图/TP
图/TP
  焦点关注

  近几年,出境游学热不断升温,让孩子趁着寒暑假出国游学,感受世界文化,开阔眼界,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美国常青藤名校游学营”、“英国顶尖贵族公学暑期拓展”、“澳洲暑假亲子夏令营”……不少留学机构、游学机构,甚至旅行社纷纷打出各式各样的招生广告,借以吸引想要孩子去“镀金”的家长们。不少家长表示,出境游学对孩子未来的留学有诸多好处。

  见习记者 沈怡筠 整理报道

  1 “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

  不少家长以“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心态,对出境游学的目的、方式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国门、学在名校”,出境游学成为增加孩子阅历的最时髦方式。有数据统计,2016年游学行业市场空间约300亿元,未来5年还将保持30%到50%的复合增速。

  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暑期出境游学,很多家长都坐不住了。某科技公司职员李元说,现在参加国内的夏令营还不行,得去国外,要是没出国走一趟,都该成“非主流”了。

  李元的儿子目前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但他班上90%的同学都已经去过不少国家游学。之前李元认为孩子岁数小,不放心让他单独出门,这回看起来等不得了。“假期一结束,孩子们就会在一起讨论谁去的国家好玩,没去游学的同学无形之中被隔离在外,不但在同学面前没有谈资,还有可能被同学瞧不起。” 

  但是,去哪个国家?报什么类型的游学项目?李元心里其实没谱。有些项目看起来行程差不多,内容也近似。“选择其实挺难的。看宣传页吧,感觉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课程比较充实,有的师资比较专业,有的价格比较优惠,各有特点。”对于李元来说,他希望出境游学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但是这短短几天,真的能学到些什么吗? 

  2 “我去了,到底收获些什么”

  南京某大学的研一学生郝思嘉从高中开始便常参加短期游学活动,高一时曾报名参加一个英国游学项目,为期半个月。她参观了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还和当地寄宿家庭的小女孩成了好朋友。郝思嘉说,这段经历对自己影响很深,让她知道了“世界很大”。

  但并非所有出境游学的孩子都能像郝思嘉那样学到些东西,通常,很多孩子的游学经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收获?南通女孩团子初二时通过学校参加一个交换游学项目,在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度过3个月。团子回忆:“的确开拓了眼界,比如一次数学课,老师让计算草坪上草的数量,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拔草,至今印象深刻。但当时年纪太小了,能学到的东西有限。”

  家境不错的林青青上初中时参加了前往美国的一个游学项目,由于年纪小、英语还不太好,这段经历只给她留下“模糊印象”。如今她只记得去了美国纽约,参观了大学,早出晚归,基本上和同去的同学在一起,和美国小伙伴并没有多少交流。

  3 专家提醒“家长需理性对待游学”

  因为家长们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了了商家从家长身上“捞钱”的动力。“孩子的钱最好赚”如今已成为许多商家的“基本共识”。

  根据某旅游网对外发布《在线海外游学市场消费分析2017》显示,游学客群中,初中生占比49%,高中生占比24%,合计占比超过73%。此外,海外游学群体日益呈低龄化趋势,不少小学生也开始参加海外游学,出游人次占比为11%。学龄前儿童因适应能力较弱,家长放心让其参加游学和夏令营的比例不是很高,出游人次占比为6%。这一年龄段孩子家长多选择亲子游学产品。大学生游学意愿较低,出游人次占比仅3%。

  教育专家鸿飞表示,目前游学市场主力军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父母多为40岁~45岁青壮年人群,经历过“应试教育”。相比上一代人群,他们更乐意创造条件让孩子接受新的教育模式,希望养成国际化思维方式。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承担不菲的花销。

  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去欧美和澳大利亚游学的花销人均逾3万元。海外游学市场中,人均花费2万元至3万元的家长占比近半。价格不菲的同时,效果并不见得乐观。不少家长在孩子回国后了解到,绝大部分的海外课程只占了整个游学的30%甚至更低,孩子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逛街购物和游玩上。

  对于目前大热的游学项目,不少教育工作者也表示了他们的担忧:“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孩子成长,给他生长有益的环境,而并非钱花得多。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也是用钱买不来的。”家长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出境游学”的含金量要打个问号;开拓眼界重在感知教育,形式无需花哨。

  4 监管部门需履行职责

  业内人士指出,对游学行业和市场的监管,目前主要是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话语权还比较弱。尽管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期望对相关各方有一些提醒和监督,不过其中涉及的“研学”与“游学”仍有很大区别,真正实现对游学市场教育内容的监管尚有“一定距离”。

  “目前,境外游学组织方还没有专门资质认证,不少机构看到红利都希望来分一杯羹。从监管主体看,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几乎没有介入,游学机构、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行业规范不清晰,资质认证无统一标准,加之监管不力,会滋生虚假宣传、责任欠缺、收费过高等问题。

  规范游学市场,关键是尽快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戴斌表示,一些国家对游学有专门的条文,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师资监管等都有明确规定,我们也可以借鉴,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定位,规范师资的资质审查,完善机构监管,可以尝试把境外游学纳入出国旅游范围内管理,与游学热门国家签订协议,确保游学过程安全。

  具体来说,制度规范中应明确教育、工商和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加大教育监管,以“学”和“获”为依据建立游学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相关游学机构,不合格者直接取消相关业务,确保游学质量。同时,加强监管,减少制度漏洞,杜绝出现家长维权时各部门互相推诿的局面。

  【相关链接】

  游学的坑,怎么才能避开?

  慎选机构,查资质证件

  游学项目层出不穷,家长在选择时务必擦亮眼睛。很多游学机构辩称自己有“留学”资质,但是“留学”不等于“游学”“研学”,只要涉及旅游业务,就必须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所以,家长们要审核游学机构是否具有营业执照、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出境旅游业务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件,为孩子出行把好关。

  当心低价,看条款细节

  短短数日费用过万的游学项目,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长们在挑选时,要货比三家,量力而行。应该仔细研究和比较游学活动项目表,注意价格中包含的内容细节和表述,比如是否包含住宿、交通、景点门票和一日三餐等费用。不同学校的课程、不同标准的餐食等都会产生价格差异,特别是在美国、英国等热门国家,路过与去过,“随便看看”与“导游讲解”,价格差别很大。但正常情况下,因机票、食宿等主要费用波动不大,正规机构的报价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一家机构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家长们需格外警惕,不排除该游学机构在某些方面打了“埋伏”。

  留存合同,要正式发票

  家长们要与游学机构签订正规的旅游合同。在签合同时,要明确细节和双方权利义务,对于模糊不清、表述不明的条款,在补充约定中注明其真实意思。游学费用要汇入机构的公账,并索要正式发票,尽量避免汇入个人账户。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或纠纷,留存的合同、发票等凭证将是维权的有力保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出境游学,到底是“游”还是“学”?
家庭周刊特别关注02出境游学,到底是“游”还是“学”? 2017-10-11 2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