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上海,初夏之风轻拂,我去武夷路煜王苑拜访103岁的书画名宿顾振乐先生。想不到我一叩开门,百岁老人顾振乐已认出我,说:“米舒,你十一年前来过我家。”
光阴似箭,十一年前即2007年,我曾去访问过顾振乐老人,他不仅为我题写了“读书乐”三字,还送了我一幅菊花松树图,并上书九十三岁题。去年我已把顾老赠我的那幅字画捐献给上海儿童博物馆。日前,书画家吴友琳与书画评论家顾建明去上海儿童博物馆参观,将此事告知顾振乐先生,顾老便说,他想去上海儿童博物馆看看。我心知百岁老人出外,有点不放心,便决定先上门访问,再定时间。
与顾振乐老人交谈,实在是件愉快的事。顾老于1915年6月生于嘉定,今年6月,正好是他实足103岁。于是,我便与他谈起嘉定往事。顾老先从自己的家世说起,他的曾祖父名叫顾晓园,其祖父顾佳士,其父顾伦先,顾家是世代书香门第。
顾振乐幼年在嘉定小城一私塾“安顺堂”内读书,因他天性迷恋图书,稚童时看到书画作品,就跪在书画前,用手比划,让其家人大为惊喜,顾振乐稍稍长大后,就对书、画、印入迷。顾振乐又说:“因其父母在上海做生意,自己从小由其姑母顾媖娥带大。”他回忆起当年在姑母指导下,在大青砖上练习写字,无论严寒酷暑从不停息。他说罢,又在纸上写了他曾祖、祖父、父亲与姑母的名字,还写上翟树宜与赵梦苏两人名字,说:“这是我日后学习书画的启蒙老师。”
听顾振乐先生介绍,他在少年时经翟树宜与赵梦苏两位大书画家指点,开始认真临摹民国书法家童星录写的《星录小楷》,他到上海后又拜张石园为师,与师兄方去疾、单晓天一起切磋书法金石技艺。
谈到嘉定老宅,顾振乐侃侃而谈,他说曾祖父在嘉定东门买了一所四井的宅园,大厅有上百个平方米,家中有红木家具,还有一个后园,推窗可以望见秋霞圃。他记得柴房内有个竹箱,箱内有许多手抄本,他很想读竹箱中的书。他又说,他是小学五年级时开始练习书法的。
嘉定的人文风情,对少年时代至青年时代的顾振乐颇有启迪,他22岁那年与南翔女子巴本珍喜结伉俪,不料这一年日本人在1937年7月开始围攻嘉定,当时22岁的顾振乐与其新婚妻子巴本珍匆匆逃离嘉定。到上海后,在金陵东路上租了两间房,由于行色匆忙,许多字画书籍仍留在嘉定,他为之痛心。
除了书、画、印,顾振乐还迷恋中国古典诗词,他当即吟了两首唐诗,一首是初唐诗人贺知章的七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另一首是中唐诗人张继的七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他说,他不仅记得许多唐宋诗词名句,自己还写了不少格律新诗。
顾振乐老人身在上海,心系故乡嘉定。他说当年祖上老宅,已在上世纪50年代捐献给国家,但他在嘉定读书与求学书画的过程,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嘉定的情结与风情也让他怀念了一辈子。顾振乐现为中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大师,西泠印社社员、上海文史馆馆员,目前已成为上海书画界辈份最高、身体最好的书画篆刻家之一。他说起自己能健康长寿,那应归功于宽容、自信。由于他从小孝顺父母,其子女也对顾振乐老人十分孝敬,三年前,其妻巴本珍去世,现在他的两个女儿尔玉与小玉轮流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饮食。其子顾燎原则每天来父亲家一次。对此,顾振乐老人莞尔一笑,他说:“我住在四楼,没有电梯,每次外出,尚能自行上下楼梯。”这让我大为惊喜,顾老住宅没有电梯,对于103岁的老人行走在狭窄的走道上,实在不易。我二十多年来,拜访过不少鲐背老人,但“仁者寿”的顾老是我见识过的真正的“健康老人”。
我与他访谈半个多小时,顾振乐老人神态生动,手势灵活,他73岁的女儿顾尔玉在旁一一拍摄,生动记录了我与这位百岁老人的访谈过程,不亦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