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对“虎妈”蔡美儿印象颇深。蔡美儿严苛的十条家规(比如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曾在中美两国引起激烈讨论。
跟蔡美儿严苛的方式有所不同,“虎爸”孙建国表示,自己教育孩子是“严而不厉”,“准确来说应该是中西合璧,我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但很少通过训斥的方式指责他们,我允许他们犯错误,知错就改就好。”
在孙建国看来,教育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青少年往往觉得自己长大了就想独立,不爱同父母在一起,这就要求父母理解孩子的喜好,创造孩子愿意与你交流的机会和环境,比如一起去旅行。
“我们家没有什么特殊的家规,如果说有,那就是父母需要帮孩子做必要的规划,提供给他们一些意见,让小孩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孙建国表示,比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会带他们去图书馆,养成阅读的习惯,经常跟他们聊时事、经济,培养他们对外界和他人的关心。
为了发掘子女的兴趣和特长,孙建国努力给他们提供各种可能的机会。“女儿擅长写作,我建议她加入校报当编辑和记者;她喜欢高尔夫,我就让她报名学校的高尔夫队;她喜欢帮助别人,我鼓励她加入学校的志愿者协会……一旦锁定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根本不需要催促和监督。”
扎根美国30年,孙建国目睹了太多中国家长把自己的小孩送到美国读书。2016年,美国约有3万中国留学生就读于当地的中小学校,而5年前,这个数字不过区区2000人,他们就是国内所说的“小留学生”。
中国中高考结束后,不少家长送孩子赴欧美留学。“很多家长对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国内教育体制层面,认为孩子进了重点,半条腿就已经迈进了常春藤。美国高中不是这样,美国高中没有排名,即便有小范围的排名也都是自愿参加,这种情况下排名的参考价值不大,关键是为孩子找到一所适合的学校。”孙建国表示。
“比如有的学生在国内学了10年的艺术,最终选了一所排名并不靠前的学校,细问才知道这所学校每年都有四五名学生考上美国最好的艺术大学。”孙建国说,如果学生在语言方面比较吃力,或数学能力较弱,家长要考虑未来的学校有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帮助孩子提高。
在孙建国口中,选校不但要顾及学生的长处、未来要改善的短板等,还要注意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种族比例。“现在有成百上千的美国高中在迎合中国低龄留学热,但没有准备好相应的配套资源和措施,家长帮孩子择校时要格外谨慎。”
在孙建国看来,有些学校宗教氛围浓,校风严谨,对一些个性活泼的小孩来说会有影响。如果学校里都是白人,家长也要多考量,在美国多元化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观,一所学校中如果有适当比例的墨西哥裔、非洲裔和亚裔,会是不错的选择。
跟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学生的最大特点是数学好,但孙建国不但要求儿女拿到很棒的数学成绩,文史艺术、物理化学,哪一门都不能落下。孙建国指出,低龄留学去美国最大的优势便是孩子能够很早接触美国的文化,这跟大学去定向性的修读某一个专业不同,高中阶段是发掘人爱好的关键时期,因此更不能选择性地学习某几个学科。张宝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