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妇联公布《上海妇女发展40年:成就、趋势和挑战》报告,报告从人口结构、文化教育、健康与福利、就业和收入、政治和决策参与、家庭生活六个维度,全面梳理40年来的上海妇女事业的发展状况,描绘上海妇女发展的变迁图景。
记者 傅佩文 整理报道
1
【健康水平】
女性平均预期寿命达85.9岁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女性的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74.8岁上升到2017年的85.9岁,上升了11.1岁,高出全国平均数6岁多,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始终位居首位(除了香港和澳门),也在极高人类发展水平之上。
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女性的寿命显著高于男性,两性平均寿命差距始终近5岁。上海女性的预期寿命于1999年就达到80岁以上,而男性的预期寿命则在2011年才达到80岁以上,比上海女性晚了11年。
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接近发达国家地区水平
上海自2000年来基本保持在10/10万以下的最佳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也远低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14人。
2
【学历就业】
获得硕士学位人数女超男
据统计,上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校女硕士生的比重自1986年前不到20%,到1996年起超过30%,2003年跨过40%,2010年已达48.5%。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学位女生6.84万人,比男生多7705人,占硕士总数的50.3%;获得博士学位女生1.27万人,比男生少6441人,占博士总数的48.8%。
女性技术人员增长幅度大,但难位于“高层”
从1982年到2015年,在全体女性就业人口中,从事各类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三个职业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7%、12%和8.5%,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增长幅度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女性的职业层次有了较大提升,但职业性别隔离仍然是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现象。一是男女两性在各类职业中的构成比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高层级职业之中,2015年负责人中女性比例仅占29.1%,而男性占70.9%,是明显的男性占主导的职业。二是在同一个职业中层级越高的职位,女性比例也越低。2015年的数据显示,女性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已超过男性,占到了51.9%,但以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为多。职业阶层越高,女性人才越少的局面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发生明显改变。
3
【婚姻家庭】
未婚女青年的比例攀升
与全国相比,上海男女的初婚年龄提高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且女性初婚年龄的提高幅度高于男性。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5.0岁和5.4岁,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5岁和1.9岁。2015年,上海女性的初育年龄为29.0岁,已经高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与欧盟平均水平持平。但还略低于日本、韩国、意大利这些家庭主义福利国家。
数据显示,女性有配偶的比例在各年龄段都有下降,且在25-29岁年龄组降幅达11.5%,30-34岁年龄组降幅也达7.6%。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年中,青年女性的婚姻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未婚女青年比例攀升,男女在婚姻状况上的变化差异,形成了公众对女性青年结婚难的焦虑。
女性的双重负担日益加重,“妇女回家”观念赞同率上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女性在经济、教育中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未显著改善其家务劳动的分担,女性承担着工作和家务的双重负担。一方面,女性面临的职场压力增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女性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传统性别分工的文化惯性下,家庭中的女性成为儿童、老人、病人的主要照料者,女性的家务劳动压力与日俱增。双重压力之下,加上传统性别文化的暗示和舆论压力,“妇女回家”成为一些家庭的理性策略。
比较三次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可知,对于“男人应以社会为主,女人应以家庭为主”的观念,不仅男性在1990-2010年期间赞同率上升,女性的赞同度也上升。女性表示“很不同意”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45.2%,到2000年下降了24.5个百分点,2010年再降5.2个百分点。与此相对,表示“非常同意”的百分比却从1990年的2.6%上升到2010年的7.2%。
TIPS:
其他变化
1. 妇女权益政策法规、女性组织制度不断健全。
2. 医疗保健服务优化,妇科病普查与治疗率大幅提升。
3. 女性在人大代表中的数量增加,进入决策层及领导机构。
4. 女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二孩政策加重女性家庭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