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191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名誉主任。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美国印象》等,主编文学研究丛书7套、大学教材《大学语文》5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1981年,由徐中玉担任主编的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近40年,仅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
90平方米老房 5万册藏书
徐中玉居住的90多平方米的居室里,除了空调,这个家的物品都有着十多年或几十年的历史。徐老的女儿许平介绍:“父亲说是穿旧衣服舒服,生活十分简朴,饮食也是粗茶淡饭。9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书桌、五斗橱、沙发、茶几、床等,没有一件新式家具,甚至有些柜面和把手都已经斑驳或是脱落了。我们总想把房子装修一下,家具也置换一下,可父亲总不答应。”就连他戴的那副老花眼镜,也是地摊上花5块钱买来的。然而徐中玉也有他的“宝贝”,那就是他珍藏多年的书籍——老宅里最显眼的还是5万多册藏书,桌子上、架子上、柜子上、窗台上、闲置的床上,放满了书,其中就有《大学语文》。百岁时,徐中玉身体状况相当不错,每天6点多起床,早饭后在阿姨陪伴下去长风公园逛一圈,再走回顶楼的住处,来回一个多小时。
其他时间,徐中玉用来阅读和剪报。书桌靠墙的一侧上放着一捆捆扎好的剪报集,有的泛黄,有的刚剪下没多久。《批评巴人的人性论》《中国古典文学史现实主义的形成问题》《听杨绛谈往事》……每篇文章,徐中玉都用红笔圈出重点,写上批注。看报、读书,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先生就在老屋里,在旧桌前,做着自己喜欢做也还能做的事情。
家人为徐中玉就近买了套新房,他却不肯搬过去,说习惯了老环境。在春节时,趁着儿女们都在场,表达了他想要捐书捐款的意愿,藏书捐赠送给中文系和学校的图书馆,还捐出100万元给“中玉教育基金”,用以帮助中文系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100万元,里面每一分都是先生多年积蓄和笔耕所得。他说,“拿出积蓄支援贫困学生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数目不多,略表心意而已。”
命运多舛 皆因“热爱”
1929年,徐中玉考入无锡省立中学高中师范科,“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的大学生去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抗日。火车经过无锡,徐中玉就随着人流一起去了南京。第二天早上,他在中央军官学校见到了校长蒋介石。徐中玉一生多舛,早年大学期间投身“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亡,抗战胜利后参加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被当时的教育部从大学解聘,与姚雪垠合办《报告》杂志、发表《彻底破产的教育部》遭查禁。解放后因主张“教授治校”被划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文革”期间与许杰、施蛰存一起被投入监改。从右派到摘帽右派,又过了20年。
但徐中玉说,“中国知识分子,打不走、骂不走,还是留恋这块热土,还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藏有一种留恋之情。”《自选集》里,他说:“厌恶甚至痛恨本国本族确实存在的弱点、缺点,正是由于爱,希望变好。”
撰文针砭时弊也好,提携后辈也罢,其中都寄托了徐中玉对自己和后人的希冀。在治学和育人上,他主张“实事求是”,力求“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在他看来,能用的才是真学术。书当然要看,但不从实际出发,重复结论、满口称赞,只会注释、疏解,甚至奉为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必再加补充、修正、发展的绝对真理,以此作为科学研究之能事,则算不上真治学。
事实上,对文学、对教学,徐中玉的教育思想往往不立门户,不成体系,又带着强烈的、传统的基因。关门弟子之一的谭运长说,徐中玉先生的教学第一是有教无类,第二是教学相长,第三是亦师亦友。这脱胎于他的学风,又归属于多年实践。他强调把作品讲活、讲透,引导学生把握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育成和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传承人类精神文化。这一理念,引领了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
此外,在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他还做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规定,凡是在创作上已经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代替。徐中玉也是最早尝试在高校试验学分制、免修制、选修制的人。在徐中玉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华东师大中文系成了培养“作家的摇篮”,他的学生中有著名作家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南帆、毛时安、陈伯海等,形成了至今知名的“华师大作家群”。
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
在徐中玉署名文章《我为何倡导“大学语文”》中,他曾回忆:“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曾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开设,是各类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而后中断近30年。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我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联合发起倡议,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时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徐中玉认为:年轻人对名家名作进行阅读、感悟、思考、辨析,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自己,当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再加上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二者进行比较、互为补充,这样的收获绝不是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
因为没有指导方针,教育部也无头绪,徐中玉自己找来十几个学校的教师一起编。第一版的《大学语文》选编的大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两年时间里就有300多所大专院校用作教材。1982年,增补了现代和西方的内容。后来,高教部开设自学考试,自学考试的语文教材直到现在用的都是徐中玉的版本。
一晃眼,《大学语文》出版已30载有余,这套国家级教材已至第9版,每所大学都开设了该课。先生不断参与修订,定期召开学会研讨。他认为,大学语文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