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从回忆家庭翻身史着手,畅谈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古稀老人蔡士奎在他的题为“三次搬家记”文章中,详细地回忆了解放以来三次搬家的背景和过程,他激动地说,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使全镇5000多个家庭和我家一样,从穷乡僻壤的农村一步一步地搬进了农民新村,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范仁龙老人则从家庭中的车辆选为突破口,他说过去农村的道路坑坑洼洼,农民上镇运货只能肩挑背扛,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一把劳动车。现在农村水泥路“户户通”,儿孙们先后买进了4辆款式不同的小汽车,油门一踩就进城去了,真是天壤之别。
回忆个人成长史是老人们共有的深切话题。26名老人,人人都是一本个人成长的“活档案”,见证了在祖国的大家庭里,翻身当了主人,成为如今的幸福老人。今年八十多岁地陈培昌小时候是个放牛娃,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下,进了厂,入了党,是个技术革新能手,还担任了区(县)人大代表。对此老陈总是说“连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翻身当主人”。今年72岁的退休教师蔡美娟回忆她从一个农村小姑娘进入乡村教育,一干30多年,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取得丰硕成果,从破旧校舍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她自己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积极分子。每当回忆起个人成长史和获得的荣誉,蔡老师总是说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归功于祖国,归功于党的教育。
在回忆“三史”活动中,老人们都有说不完的改革开放幸福史。今年86岁的退休校长王嵩山,说了自己是漕泾地区教育发展的参加者和见证者。刚解放时,农村学校办在废旧的公房里,村办小学的学生在简陋的茅草棚里听课,直到改革开放年代,办校条件和教学质量双双飞跃,许多农村的孩子圆上了大学梦。王嵩山结合40多年教龄和三次办校经历激动地说,是改革开放使农村教育和人民教师享有应有的地位和保障,广大教师越干越有奔头。他退休后坚持20多年从事老年教育,为培育“长者风范”奉献余热。而更多的老年人联系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老年人生活福利变化等幸福史,人人开怀畅谈,歌声笑声不断,唱不完的“祖国颂”。
通讯员 汤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