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上海人,几乎个个都穿衬衫。然而,160多年前,人们初次看到衬衫时,却大惊小怪,以为是“奇装异服”。
壹
初见衬衫
好稀奇
1843年上海开埠后,有个叫爱德华·霍尔的英国人开了一家以出售西服为主的商店(即后来的“福利公司”)。这是上海滩上最早卖西服的商店。那时许多市民不要说穿西服,就连西服是啥样子也没见过,所以看到这家商店陈列的样品,十分稀奇,尤其是穿在西服里面的衬衫,无不啧啧称奇:衬衫的面料光亮挺括,质地比丝绸还要细腻光滑;领子有翻领也有翘领;门襟左边开六个小洞,右边缀六颗光亮的小扣;两只长袖从肩胛腋下逐渐向下收拢形成喇叭状;袖口开一个小洞和缀一颗小扣;下摆前后都呈半圆形,长及膝盖。有的衬衫门襟和袖口的钮子还是用纯金铸造的。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料子是用高支棉纱织成的府绸;翻领是系领带的衬衫,翘领是系领结(蝴蝶结)的衬衫;门襟的小洞是扣眼,光滑的小扣是用贝壳磨成的;袖子呈喇叭形和袖口小而有钮扣,既为了保护西服的袖口(西服的袖子比衬衫袖子短一些),又为了脱掉西服后双手便于灵活利索地工作;衬衫下摆前后都是半圆形和长至膝盖,那是当时英国人把衬衫权充浴衣,洗澡后穿上它,既保暖又遮羞。而有的衬衫上缀的纯金钮子,是为了显示衬衫品质的高贵,以炫耀上流社会的特殊身份。
贰
衬衫之名
缘何来
衬衫的英文名叫“SHIRT”,据说原是英国一个裁缝的名字。上海滩上懂英文的人把“SHIRT”翻译成中文“肖脱”,但也有人称它为“洋中单”。“中单”即中式单上衣,相传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两军鏖战于垓下,因天气忽冷忽热,刘邦见将士们热得脱掉战袍,只穿亵衣汗流浃背在战斗。但天一冷,将士们个个伤风感冒,影响打仗。他命军需给养,为将士们赶制穿在战袍里面的单衣,因而士气大振,打败了项羽,当上了汉高祖皇帝。为表彰单上衣的功劳,刘邦命名为“中单”,并向民间推广。
“衬衫”之名,最早见于江良通的“和昌洋服店”。江良通,浙江奉化江口镇前江人,其家世代做裁缝,年轻时他东渡扶桑,学习洋服制作技术。江良通看到日本人来洋服店定做西服时,都要定做几件合身的“夏姿”(日文衬衫的译音),而一套西服往往要配备十多件“夏姿”。因此他格外用心学习“夏姿”的制作技术。
1896年,江良通从日本回国,在日本侨民集中居住的虹口北四川路开店。江良通的“和昌洋服店”一开张,日本人纷纷光顾,奇怪“夏姿”为何冠名“衬衫”?江良通解释说:“‘衬’是穿在西服里的衣服;‘衫’是指单上衣。”
叁
江良通
衬衫起家
上世纪20年代,江良通把“和昌”搬到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407号。老谋深算的江良通把儿子江辅臣送到圣芳济学校深造。圣芳济是一所教会学校,规定学生只能用英语交流。
江辅臣毕业后,江良通带着他到英租界和公共租界工部局兜生意。江辅臣西装革履,相貌堂堂,又是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接待人员不敢怠慢,请出租界当局官员来接见。经过几次会谈,英国人表示先要看看“和昌”衬衫的款式和质量。江良通为工部局精心制作了一批衬衫,经租界当局验看后表示“OK”。从此,工部局每年发给职员的衬衫和制服,全由“和昌”制作。等江辅臣接了父亲的班以后,又把工部局所属的巡捕房号衣(巡捕穿的制服)接过来做。后来连巡捕穿的皮鞋、腰皮带、帽子以及警棍等一应用品全部包下来,“和昌”由此发了大财。
肆
国产衬衫的崛起
辛亥革命后,风气骤变,中国人穿衬衫的多起来了。但当时市场上的衬衫大多是洋货,如美国的“阿罗”(即“箭牌”)、英国的“麦亨登”等名牌衬衫大量涌入。这时,江良通的“和昌洋服店”虽然还做衬衫,但主营业务却转向承接定做制服。倒是江良通的几个徒弟,眼见洋衬衫充斥市场,欲与之抗衡。1912年,他的徒弟邬绥兆和陈斌堂合伙在四川北路560号开设“邬复昶衬衫厂”。说是厂,其实只有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工厂和三台脚踏缝纫机,规模小,却是我国最早的专业衬衫厂。1913年,江良通的另一个徒弟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273号开设“水美士衬衫厂”。然而限于制作工艺和缝制设备,这些产品仍无法与洋衬衫竞争。如洋衬衫的领衬是用化学领衬布,能长期保持挺括。而国产领衬仍沿用“浆糊浆立领”的老工艺,每次洗后都要“上浆”才行。
到上世纪30年代,衬衫从附属地位跃升为“内衣外穿”,连普通百姓也加入了穿衬衫的行列。据《上海衬衫业同业公会》记载,到30年代末,上海的衬衫厂多达140余家,职工人数近3000人。有的衬衫厂开始替外商加工衬衫,有的为百货公司定牌生产衬衫,而有几家牌子老、名气响的衬衫厂,则专为某一特殊群体和名人制作衬衫。如石玉麟和孙振初两人合伙的“海达衬衫厂”,专为工商界业主、高级知识分子和外宾制作衬衫。开在沧州饭店下面的“水美大衬衫厂”,为水氏叔侄合伙经营,专为达官贵人定做衬衫。后其侄另立门户,招牌叫“水美达”。有一回,“水美达”老板到长乐路京剧名家周信芳府上兜生意。周的衬衫早为“土为达衬衫厂”老板樊介年所包。他正失望,周府小姐却问:“你女式衬衫会做吗?”“会做,会做。”当时还没有女衬衫的款式,但他满口答应下来。于是选了块格子府绸,做了一件尖角领、喇叭袖、方下摆、平门襟的女式衬衫。周信芳看到爱女穿上这件衬衫越发漂亮,格外高兴,但女儿衬衫的门襟纽眼开在右侧,跟自己身上穿的衬衫纽眼位置正好相反,“水美达”老板赶紧解释:“男左女右嘛,这是为了区别男式和女式。”受此鼓励,水美达以后索性专门做女式衬衫,生意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式衬衫店。而女式衬衫门襟纽眼开在右侧,也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伍
衬衫大王
傅良骏
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不少外商重返上海,这时,上海的衬衫生产厂家已增到300多家,职工近5000人。一些弄堂小厂脱胎换骨,如新光衬衫厂1933年创办时,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6弄12号,只有3台脚踏缝纫机,还是赊购来的,工人连老板共9个人,日班连夜班,一天只能生产6打衬衫。到1948年,这个弄堂小厂一跃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衬衫厂,拥有上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先进的织布、染整、缝纫设备,近两千名职工,月生产内销和外销衬衫21247打,占据了全市衬衫业的一半产量。
新光厂的创办人傅良骏,1912年出生在浦东东沟镇乡下。1932年他从中法公学毕业后,进入法商电车公司当票务实习生。因不满平淡乏味的工作,欲“跳槽”办实业。翌年9月22日,傅良骏靠着向领班严加禄借的五百块银洋,与当跑街的李光炽合伙创办“新光标准衬衫厂”。1938年年底,新光厂初具规模时,玩弄权术的傅良骏借口“生意难做”,把合伙人李光炽一脚踢开,变成了独资老板。
新光厂飞速发展,频频采取“蛇吞象”的惊人举措。1937年,规模比新光厂大数倍的“中国衬衫厂”因资金短缺,老板黄某远赴美国筹措资金,厂里生产一时无人负责,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傅良骏趁人之危,买通有关营业员,把中国衬衫厂的“ADA”牌衬衫全部撤出柜台,切断销路,使中国衬衫厂陷入绝境。等该厂老板两手空空从美国回来,只好忍痛把工厂盘给了新光厂。1944年,傅良骏更出惊人之举,跨行兼并了位于唐山路的“恒丰”“久安”“恒昌”三家染织厂,使新光厂由单一的衬衫生产发展到织布、印染和整理府绸的全能化生产。1946年,傅良骏获得15亿元法币生产贷款,又一举兼并了“三星”“中光”“新华”三家衬衫厂。1947年3月28日,上海市衬衫业同业公会成立,傅良骏被公推为同业公会理事长。上海人称傅良骏为“衬衫大王”。
陆
官司打出“康派司”
傅良骏的发迹和他的“司麦脱”牌衬衫畅销,引起不少人羡慕。有个叫朱爕林的杭州人,1941年到上海做进口呢绒生意,太平洋战争爆发,朱的呢绒生意受阻。他见傅良骏靠做衬衫发了大财,就在六合路18号家里开设“标准衬衫制造厂”,在晒台上打了间8平方米的工厂,雇三个工人,用一把剪刀、一部脚踏缝纫机和一只烧木炭的熨斗,生产“标准牌”衬衫。朱爕林知道,新光厂原先也用过“标准牌”商标,但后来改为“司麦脱”了。为避免招致麻烦,他亲自设计了一个“指南针”的精美商标图案,并请书法家谭泽闿题写厂名。
起初,标准衬衫厂每天只生产20件衬衫,引不起消费者注意。朱爕林通过关系,希望新光厂给予经营“司麦脱”牌衬衫。精明的傅良骏亲自到朱的门市部察看,见这里地处南京东路闹市中心,附近有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这样好的做生意地段怎能放弃?他也亲眼看到标准厂的设备简陋,估计成不了大事,就随口答应下来。
朱爕林年轻时学过缝纫、裁剪、打样,又会画美术图案。他以“司麦脱”牌衬衫为赶超目标,学其长处,还有所创新。朱爕林从市场买来坯布,自己设计艺术图案,送到杭州一家染厂加工。裁剪过程中,限定一匹布只能做11件衬衫。为使衬衫洗后不走样,袖口加缝三道线和里切线。缝制线采用英国产的“链条牌”,纽扣用甸扣。“司麦脱”的款式是明门襟,他就做暗门襟。人家衬衫的下摆是半圆形,他就改为方形。特别是衬衫的领头,“司麦脱”用的是“化学领衬”,朱爕林动脑筋在“双鹿领衬”上加厚织造,做成的领头牢而富于弹性,柔软又挺括。后来他发明了“包角领”,比“司麦脱”的领头略胜一筹。朱爕林还首创用一只盒子装一件衬衫出售,盒子上绘有商标图案、穿着须知和表明衬衫的尺码、袖长等。仅这只精美盒子,就吸引了不少顾客。他还别出心裁在南京西路黄陂路口竖立大块广告牌,画上一头彪悍的壮牛,正使劲拖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则是“标准”牌衬衫的一颗纽扣,无论怎么拖,纽扣丝毫未动。这幅想象力丰富的广告,招揽大批过往行人。经过几年苦心经营,朱爕林的“标准”牌衬衫,跻身国产名牌衬衫之列,还远销东南亚国家。
标准衬衫厂的异军突起,引起傅良骏的忌妒。他假惺惺地向朱爕林提出搞股份公司,遭拒后,恼羞成怒,控告朱爕林仿冒新光标准内衣染织厂的厂名和曾用过的“标准”牌商标。当时的傅良骏在上海滩上呼风唤雨,朱爕林哪是他的对手。法院最终判决“朱爕林必须更改厂名和商标名称”。朱爕林好不容易创建起来的厂牌和商标,平白无故被傅良骏搞垮,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他的一位懂英文的朋友,灵机一动,出了个点子:英文中“COMPASS”,既是“标准”,也是“指南”的意思;不如把“标准”改成洋名,译音“康派司”。朱爕林豁然开朗。这个新名称反而成了更响亮的名牌。
柒
不惜工本
争第一
傅良骏不甘心让“康派司”超过自己的“司麦脱”,于是花重金聘请葡萄牙人甘土特当技术顾问,利用本厂的织布能力,织造高档府绸做衬衫面料。同时还与众国蚕丝公司合作,研制出“绞丝纺丝绸衬衫面料”。还创造性地采用新颖领衬,这项先进的衬衫领衬制作技术,还申报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获得专利。
为扩大“司麦脱”衬衫的影响,傅良骏投入巨额广告费,包下沪上《申报》和《新闻报》的两个版面,连续八天做“司麦脱”牌衬衫的广告。第一天,同时在两报的两个整版上,只登一个巨大的问号和英文字母“S”,以后每天一次登出“M”、“A”、“R”、“T”,第六天才登出完整的“SMART”(司麦脱)。第七天将广告内容全文登出,第八天再蝉联一次。这种猜谜式和悬念式的广告,在市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好奇和兴趣。“司麦脱”衬衫和新光厂的名声也就远扬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