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易蓉)近年来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劣质奶以及假烟、假酒、假药等种种乱象,为部分企业牟得一时利益,却危害了社会。这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孟宪忠看来,属于企业“负竞争力”。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深度思考”系列论坛中,孟宪忠首次提出企业“负竞争力”概念,并提醒中国企业,“明天的方向比今天的地位更重要”。 孟宪忠解释,“负竞争力”指企业单纯依靠外在资源、政策、垄断、原始需求、低成本红利、金融投机或依靠山寨、欺骗等手段一时获利,“负竞争力手段会消耗、损害、否定企业的本质竞争力,将葬送企业的前途与未来。”
研究表明,我国工业企业的综合生产率只占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0%左右。孟宪忠希望企业正视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重视时代需求,提升技术、服务和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