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了《新民晚报》“文革”后酝酿复刊和多次变革与发展,唐宁积累了30年的记者经历。她说自己的新闻理念都是在《新民晚报》这所学校里,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中收获的。多年来,唐宁以深入基层、为民立言的职业精神和探索实践,先后被评为“中国百佳新闻记者”“上海范长江新闻奖”和全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才。她说:“《新民晚报》是上海人共同创造的品牌。‘百姓情怀’是每一位新民报人的精神印记。”
1关注民生与社会发展
唐宁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后到《新民晚报》当记者。1982年元旦复刊首日的《新民晚报》上,二版头条就是她写的。当了12年文化记者后,她要求转岗去采写社会报道,得到了时任总编辑丁法章的支持。多年来她始终关注民生与社会发展。唐宁说:“这也是培育我30年的《新民晚报》主导的采编方向。可以说,‘百姓情怀’是每位新民报人的精神印记。”她淡淡地讲出这些话,让人怦然心动,点出了《新民晚报》数十年与读者息息相关的命脉。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2004年选编的《当代上海记者丛书》中,有唐宁撰写的通讯随笔选集《喜欢上海的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翻开选集,《上海屋檐下》《“阿爸再上岗”纪事》《上海“房嫂”的故事》……一个个在社会转型的风口浪尖上漂泊的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在奋力抗争中呈现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厚实有力,并不琐碎。
《上海屋檐下》原是1997年国庆节的应景特稿,唐宁从建造中的地铁二号线南京西路站获取灵感,去查找这片地块的历史档案,追溯到百年前英国洋行在此地的交易。她从居委会名册中探寻到一名曾是怡和洋行职员的老住户,按照那个门牌号中7家动迁户的新地址,挨家寻访,挖掘这个地块、这个牌号的石库门住户的百年沧桑和住房变迁。其中最早的户主李老先生的儿子在动迁时已年过八旬,住房和生活的窘迫令他“索性卧床不起,不分昼夜地在黑暗中瞪着天花板”,动迁后分到新房子,他“肯起来走动了,每天晒晒太阳,硬朗起来”。而动迁早的胡老师也有遗憾:“如果晚几个月,静安区为小学校长及工会主席和老教师安排的‘金钥匙’分房计划或许就能轮到她,地段要比现在住的好多了。”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他们的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在唐宁的文章中自然流淌,体恤而不矫揉。
2“采访非常非常重要”
“记者应该跟各种各样的人交谈、沟通、交朋友。”唐宁说。她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她采写过香港两任特首董建华、曾荫权,采访过许多著名的电影导演、作家和艺术家,也采访过科学家、医护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她还参加《日出江花——青年江泽民在上海》写作组,采访过江泽民同志。当然,她采访量最大的是普通民众。
“采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唐宁说话和行文一样,用词精到简练,这里特别强调地用了两个“非常”。每次采访她都先做许多功课,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精心准备提问。她坚持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写新闻一定要寻找好的故事和精彩的细节,并从中发现问题。得知谢希德先生去世的消息,她立即赶到华东医院,看到了病床上还未取走的名牌。然后她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和谢希德家,采访了几十个人,一篇3000字的通讯中,谢希德故事的讲述者就有9位。
有这样的采访,才有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谢希德的故事》写道:“她尊重医护人员,对每一位帮助她的医护人员说:‘谢谢’。即使插管伸到喉咙,无法再说话,她也轻轻捏一下医护人员的手,表示谢意。”她写谢希德去见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康迪,康迪也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她见面如遇老同学般招呼:“‘红袜子’最近赛事如何?”康迪一听非常高兴,与她大聊一通,原来两人都是波士顿“红袜子”棒球队的球迷。
3重点关注小人物命运
唐宁许多重量级报道中,小人物代表是主角。她在思考那些苦难和悲伤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希望故事辐射到更广的层面,激发更多正面的能量。这是她写文章和讲故事的终极目标,“如果通过和风细雨、客观真实的报道,让城市管理者了解底层民众的生活,就会为改变现状制定政策。”
2005年,一名妇女走进唐宁的办公室,她老泪纵横,屈腿就下跪,唐宁大惊,赶紧伸手相扶。这是一位当年去贵州支援建设的职工,退休后回上海买了一套二手房,想安度晚年,然而申报本市户口屡次被拒,原因是政策只允许买一手房的业主落户。她大声哭诉:“我只有十几万动迁款,怎么可能买新房子……”唐宁几度咨询相关部门了解政策,反映这位老职工的困境,虽然没能帮到这名来访者,却让她开始关注这个为祖国建设付出大好年华和家庭的群体。她与上海支援贵州、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建设的老职工开座谈会,甚至跑到奉贤西渡“小三线”回沪职工聚居的小区调查,闻讯赶来的人坐满了两张桌子,滔滔不绝地讲了4个小时。会后,唐宁又走访了三户人家,基本掌握了他们的想法和困难。
第二年,唐宁决定跟着这群人“回娘家”,2006年3月15日清晨,她和近十位退休回沪职工一起坐上了前往贵州的火车。33小时的车程,唐宁在硬座车厢里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到了贵州,唐宁又一户户串门,一个个车间走访,目睹“每位老师傅都被工友、徒弟亲密相围”“每进入一个厂区,都有年轻徒弟和同事扑上来”的感人场面。这些打动人心的瞬间,在唐宁的笔下变成一串串温暖的文字。时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徐炯(现任《文汇报》总编辑)决定,将晚报“黄金地段”的“夜光杯”封底拿出来,从2006年5月1日至6日连载这组系列文章《娘家行,未了情》。
4市人大代表采写新闻
连续两年的上海市人大全会上,唐宁作为代表都提出了让支援内地建设回沪职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意见。贵州行报道刊出后第二年,政府开始给支内回沪人员增加补贴,此后每年重大节日都有过节补贴,还为他们设立了医疗互助金机制。为此,上百名贵州支内回沪人员凑份子,在黄浦江边一家餐厅包场聚餐庆祝,特意邀请唐宁参加。
唐宁还持续多年关注自闭症患儿这个特殊群体,她采访过数十名患儿的家长,走进他们家中,参加家长沙龙,到康复机构了解办学问题。她撰写连续报道,让社会了解这个群体的困境,她还在市人代会上递交了关于向自闭症患儿早期康复治疗提供补贴的书面意见,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2009年3月,唐宁采写焦点新闻《公交车“喝”乳化柴油节能又减排》,报道一种让汽车用油节省10%,同时大幅度减排的乳化柴油新技术。为调查求证,她连续跑了实验室、公交停车场,走访市科委、建交委及为项目做评估论证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找到了新型乳化柴油在使用中遇到的政策瓶颈问题。报道发表后,市委主要领导二次批示有关部门调查核实之后予以解决。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也高度重视,做了专题调研。2009年底,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公交车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资助政策。如今,这一新型能源在巴士集团公交车、交运集团货运车上使用,累计行程3000多万公里,上港国际集团的货运车也投入试用。
5喜欢和人真实地交流
2001年起,唐宁还担任了上海市记者协会女记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她和委员们一起策划组织了第38届世界中文报业论坛女记者论坛,就上海女新闻业者的现状与发展做了调查和演讲;在传媒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了《新媒体新女性新生活》和《微博的力量》论坛;在上海妇联与德国女性论坛上她做了《中国媒体女性业者和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演讲。
做所有事情都需要时间,而时间只有那么多。唐宁说,只要你想做,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她不喜欢应酬,愿意把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她写上海航空人的大飞机梦(上、中、下)系列报道,把我国制造飞机的历史资料看个遍,说只有这样,和设计师、技术人员、试飞员及管理人员交谈起来,才感觉踏实。帮朋友做企业报的改版,她买来21本与这个行业相关的书籍做准备,随手翻开一本,上面有用钢笔划下的波浪线……
很多对于社会问题的发现和判断都源自生活,人大信访接待中,她遇到一位在经济适用房申购时屡碰钉子的老人,了解情况之后她撰写了内参,不久老人的问题解决了,得以入住新居。唐宁在回访中又了解到经适房管理中的问题,随后她以各种方式发表意见和建议。唐宁曾写过一篇新民随笔《禽流感验证“民生为重”》,文中描述了她和鸡贩子的聊天。唐宁说她周末常去买菜,看到很多平民的生存智慧与乐趣。“我喜欢和各种人真实地交流,这样的生活很有意思。”
2010年,新民报系推出第二代产品——《新民地铁报》,唐宁受命出任社长,带领一群年轻记者探索针对白领读者的生活服务性周报。在传媒转型期间,为了新民品牌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是义不容辞的,她说,很多年轻人都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这是新民品牌发展的宝贵财富,自己也在和年轻记者的交流中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