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密码泄露升级,信息安全何在?
马想斌
  马想斌

  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泄密事件仍在进一步扩大,自上周CSDN、人人网、猫扑等网站被曝用户密码外流后,近期天涯、新浪微博也难以独善其身。目前,在天涯近4000万用户账号密码被挂到网上公然下载的情况下,天涯社区已向用户发致歉信,新浪微博也开始强制要求用户更改密码。

  360安全中心发布红色安全警报称,目前已有超过5000万用户账号和密码在网上公开扩散。于是有网友感叹:“全民修改密码的时代来临了”。不论是运营管理的漏洞,还是黑客强大的技术,在互联网面前,我们越发觉得自己几乎没有了隐私,能够掌握公众信息的网站或者黑客,其实比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比如豆瓣电台知道我的口味,我却没法概括它。更可怕的是,我们常会对此不以为然,还继续提供着各种信息。

  大家在享受网络高度的开发性、流动性和交互性时,恰恰这些特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使得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这次密码泄露事件只是公众个人信息被侵犯的一个窗口而已,在生活中,公民个人信息通过网络被泄露、个人电脑被黑客入侵、网上购物清单被人留底等情况时有发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遭遇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2.17亿人,占网民的44.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1.21亿人。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弥漫在网络世界。

  拿什么来守住我们的密码?此次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表明许多网站的安全意识淡薄,对用户的核心数据保护不足。同时,国内的《电子签名法》迄今未能在商务领域应用。另外,当前社会对互联网公共安全的治理,有待增强。最大程度地建立并完善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制度,成了网民与管理者共同的呼声。

  个人信息的保护,不泄露是底线。在个人信息的获取、收集、持有、使用、营销等环节都需要管理保护机制。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个人信息受到侵害后,责任主体只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如何补偿受害者并未做出相应规定,当前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民事补偿机制,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法治视窗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深度报道
   第A25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引号里的话焉得“自说自话”?
密码泄露升级,信息安全何在?
民间监测环保无意义?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A05密码泄露升级,信息安全何在? 2011-12-27 2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