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考生复试被淘汰
经过昨天上午的筛选,82名进入复试的考生过半被淘汰,不到40人得以参加下午的“最终回合”。根据选拔条件,申请者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以上)才具有资格,不过“全都是一等奖也有差距”。考官代表透露,有的获奖作品考生盲目做出,或在老师、家人帮助下完成,自己所知甚少,考官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问题,考察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表示,获得相关奖项只是一个门槛,面试重点在于考生的创新潜质而非获奖作品本身。
经过昨天的选拔,部分考生展现的潜质令考官们兴奋不已。“有一个考生,我连续问了10分钟问题,他的回答没有一个不令我满意,有的内容要大二、大三的学生才会掌握,他都已经熟悉了解,我真的很吃惊。这些潜能是不可能通过高考试卷获知的,也不是单纯获奖能展现的。”一位考官说。
设计游戏看创新思维
昨天上午偏重考察考生感兴趣领域的基础知识,下午特色测试则偏重创新思维和潜力的考察。下午“最终回合”的考验中,考生需要在2小时内在计算机上完成1道必答题并在5道题目中选择3题回答,然后再次接受5名考官答辩。考题考察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艺术人文水平等。“这一环节没有标准答案,全部都是陈述题,给学生很大的空间,但是我们的评判标准很确定,那就是新颖性和合理性。”
“请用7种不同颜色的球设计一款游戏”是昨天的必答题,同济二附中的李锦心用七色球代表铜、铁等7种生产资料,通过它们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不同商品,玩家再将商品进行交易,让游戏中的城市文明进步升华。小李的巧思得到考官们的认可。
“人是不完全对称的,请问你怎么看”和“中秋赏月的感想”是二选一的人文题,考官认为未来科学家应该像爱因斯坦、钱学森等科学家一样,除了科技专长,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通过昨天一天的考验,交大首批“本科入学申请制”的学生即将产生,他们将作为科技创新人才获得入学资格,学校将为这些“未来科学家”制定个性化专业培养方案。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