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院吵架的同时,下院也在吵。包令的老友科布顿提交了谴责案,宣布与这位“二十年之久的朋友”绝交。他认为,亚罗号事件太恶劣了。辉格党的元老约翰·罗素表态说:入城是个大事,得仔细考虑。不能逼中国皇帝过甚,太平天国正跟他闹呢,一不小心人家的统治就危险了。嫌两广总督不好,我们可向中国皇帝建议换人嘛。
巴麦尊的陈辞是:叶名琛是一个让民族蒙羞的最粗野的野蛮人,是践踏人类尊严的罪魁祸首;科布顿的议案,会让老朋友包令伤心;这个谴责案如果通过,我们的商人在中国将没有安全可言。小心点,你们的决定可能就是对海外同胞的死刑判决。
科布顿的提案表决前,英国的民间也没闲着,有人在群众大会上发言支持科布顿:包令在中国的行动是非法的,他们毁了一座大城市,停止了中英贸易,杀了好多无辜的人,为此而新增的税,不但加到我们头上,还加到了印度人民头上,科布顿和他的朋友们,能同意这场战争吗?群众高呼:不能!种种一切,都对巴麦尊不利。因为按英国的游戏规则,只有下院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下院必须对选民负责;政府必须对下院负责。而下院的最终表决结果是,263∶247,巴麦尊输了。维多利亚女王如此评价托利党的胜利:“非常痛心那些恶毒的、根本没有爱国之情的党派阴谋的得逞。”
按英国宪法,内阁失去下院支持,要么辞职,要么由首相提请英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以最终决定内阁的去留。但是1784年英国首相小皮特创造一个宪法惯例,那就是:内阁可以在不辞职的情况下提请国王解散议会,实行新的大选,直接求得选民的认可和支持。新的大选中,巴麦尊的辉格党获胜,据说这是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以来辉格党所取得的最大胜利。这与英国选民的情绪有关,跟巴麦尊对英国人民的忽悠也有关。
巴麦尊在一次宴会上的发言可作代表:“我国国民在遥远的地方遭受了种种的侮辱、迫害和虐待,对于这些是不能置若罔闻的。我国的条约权利已遭破坏,而责在保护我国在华利益的人员,不仅有理由,而且有责任竭其所能,来对付这些暴力行动。如果我们不赞同认为正确的措施,那就辜负了国民对我们的信任。如果我们自己处于相同的境地,也会认为我们有责任去采取这些措施”。
巴麦尊的意思是:政府有责任保护国民,哪怕他在遥远的地方。对此,马克思如此评论:“无论英国的人民和全世界人士怎样为这些花言巧语所迷惑,勋爵本人却绝对不会相信他的话是真的。”可是,百姓遭遇这样的政府,便只有眼泪哗哗的了,除了投票还有啥说的?3月20日,英国政府派额尔金伯爵为高级专使,准备对华正式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