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位作家朋友,都写得一手好小说,并且高产,他们就像生产小说的植物,每一年都有很丰收的开花结果。
最近听说他们要开始练习书法了,说是为了代替散步和治疗颈椎,或者是写文章中的休息吧。他们向我询问学习书法的门道。我说,昨天我在读苏东坡的书法,读着读着,纸上的墨迹竟让我热泪盈眶。由此可见,读帖是学书法的基础课。
我还有两位爱好麻将的朋友,双休日都要往苏州附近的郊外去登山,我打电话约他们打牌时,他们说,我们要锻练,我们在登山,我说到我家里来吧,坐下来登无形之山,武林高手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你们要做到脚下无山心中有山。
山是用来依托心思对照情怀的,山是用来锻练心灵的,锻练腿脚的是健身房,把山当作健身房用,相当于焚琴煮鹤。
书法的想法,应该是我自己得来的体会;登山的境界,是最近阅读了杜国玲的《吴山点点幽》和《鸿踪照影》之后领悟到的。
有关山水的文字,让我感动的是一些明清小品,之外就是郁达夫的《履痕处处》。
明清小品清灵而不失机敏,朴实而张显真诚,是由着自己性子的不拘一格。《履痕处处》是我三十年前感动过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我特地去了富春江,那一年我读高二,拿了邻居家交来的电费,好像是三十多元吧,就上路了。《履痕处处》是我的旅行地图,因为郁达夫的文字,这一次旅行,几乎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美丽记忆。但我至今没有落下文字。一是我回家之后,受到父亲严厉的指斥,他认为这是偷窃行为。另一点我以为这几乎是我和郁达夫两个人之间的隐私,我不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
杜国玲的散文,是我多年之后重逢的明清小品和《履痕处处》。
对山水的热爱和与山水的贴心,是杜国玲散文的根据。看山是山,远山近水是喧闹之外的自然,蝉鸣山更幽。看山又不是山了,山也许是另一个焕然一新和自己无话不谈的朋友。
杜国玲的文字,安静而又安稳,多少山高水长和天高地厚,都是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是平实朴素中的有声有色。
《吴山点点幽》写的是苏州山水,《鸿踪照影》是苏州之外的山水。按照杜国玲的说法,苏州山水“蓬门小户的寻常光景,人一旦陷进去,便纠缠得不分彼此。”这是很贴切和精致的描写,但杜国玲不单单是写出来每一座山的一眼之下和细致之处,而是以自己的心灵当成一面镜子,落在纸上的山水,实在是镜子里的面貌。登山其实是走走停停东张西望,是若有所悟或者怅然若失,是“相看两不厌”和“别来忽忆君”的感觉。
为杜国玲两册散文作序的是南怀瑾先生,苏州书法家曹后灵一气呵成地抄录了老先生大彻大悟的文字,我要他送我留念,他说我已经答应送给杜国玲了。后来我知道,他一直在自己抽屉里放着,也许要过些日子再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