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电视节目里顺便提了一句1948年的“洛阳解放”,马上勾起我回忆10岁时从父亲同大人谈话中,耳闻一个类似“上访”的故事。在炮火声中,从敌人营垒中跑过来一个老百姓。解放军向他发话,他不回答。从他急切的表情中看出,他是有话要说的,他跟年轻的战士讲不明白,就比划着要找上级。“上访”确实管用,他在首长面前,画了个铁丝网,又画了只鸟,再比划出鸟一碰铁丝网就死掉的样子。首长明白了,这位聋哑人是要告诉解放军那里有电网,进攻时要当心。由于有了他的上访,减少了解放军的牺牲。这上访者对洛阳的解放是有功的。
有了军民的合作,才有了洛阳战役的胜利。而洛阳的战略地位又预示着将会有一个接一个战役的胜利。洛阳大捷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新华社是要发布的。谁来写新闻稿?最先获悉消息的毛泽东兴高采烈地代新华社写了新闻稿。新闻稿写得不落俗套,居然讲了一段三国演义的故事,可谓富有杂文色彩的新闻稿。
64年过去了,我按照今天流行的思维逻辑在想:解放军首长为什么没有怀疑那聋哑人是敌人派来的密探?为什么没有怀疑他是装聋作哑?如果有这般怀疑,把聋哑人关起来也未尝不可,甚至把他一枪崩了,在战场上也不算什么大错。可是,首长没有这么做?这首长是哪一位?我毫无所知,反正首长一般都会这样做。洛阳解放过两次,这件事发生在哪一次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解放军官兵这种相信群众的精神,值得敬佩;我只知道人民群众热爱党、支援人民军队的英雄事迹应该永不忘。还有那不依新闻“八股”的新闻稿,前所未有,今亦罕见,这同当下正在流行的“走转改”的“改文风”是什么关系,似乎都值得一议。
硝烟已散去,传统今犹在。